|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琼海名人-陈育明

琼海名人-陈育明

关键词:陈育明,金嗓子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琼海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qionghai.ccoo.cn/bendi
  • 感谢 289433192mlh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1666

    已有2网友参与纠错

加入“新群星”“金嗓子”琼剧界扬名

  1952年,刚上初一的陈育明因家境困难不得不辍学工作,以补贴家用。之后他进入琼山县一区六小任教员,那年他年仅15岁,是当时琼山县年龄最小的教员。就在这一年,他的人生有了重大转折。

  “那年暑假,我到海口去看干爸干妈。听说‘新群星’剧团在招人,我就到剧场去试唱,一下就考上了。”就这样,陈育明开始了他的专业琼剧演艺生涯。进入‘新群星’后,他得到了剧团里许多前辈的指点。“进团后,我跟着韩文华、王秀明、李长城几位老艺人学艺。尽管解放后已经没有过去那种拜师仪式了,但在我心里,他们就是我的师傅。每天天不亮,我们就要跟着老艺人们,从大同路的宿舍步行到大英山人民公园去吊嗓子、压身段。师傅们教得认真,我们也学得刻苦,没一个人敢偷懒。”

  1953年,学艺小成的陈育明接到了他在琼剧舞台上的第一个角色———《梁祝》中的书童四九。上场后,开腔第一句:“相公喂,多远才到杭州城,行行已软这双脚……”清脆悦耳的唱腔刚落地,便声惊四座。此后,戏迷们便亲切地称呼他“四九生”。

  1956年,陈育明首次担纲主角,在琼剧《宝莲灯》中扮演沉香。1957年,他又被抽调进京作汇报演出,演出结束后剧组成员受到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陈育明在琼剧界开始崭露头角。1959年,粤剧大师马师曾、红线女来琼,听了陈育明的演唱后,当即送他一个雅号:金嗓子。

  “四九生”与“文昌旦”

  喜结良缘

  正当陈育明的琼剧表演事业进入佳境,却遇上了挫折。1959年,陈育明患上了肺结核,他不得不休演在家安心疗养。

  但正是因为这场病,陈育明与爱人陈惠芬结下了一生的情缘。文昌人陈惠芬当时与陈育明同在一个剧团,由于长相靓丽,唱腔甜美,很受戏迷们的喜爱,戏迷们就送了她外号“文昌旦”。

  “那时剧团里的年轻演员们经常同练功、同演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练功后经常满身大汗,姑娘们在洗练功服时会顺道帮团里的男演员洗,我的衣服当然也包括在内。”陈育明笑着说,“我的衣服当时很多姑娘都抢着帮我洗,阿芬也在内。”但在当时,为了延长演员的艺术青春,限制婚恋年龄是中国文艺界不成文的潜规则。所以,陈育明还没有谈恋爱的念头。

  “病了住院之后,团里的很多同事都到医院来看我。有一天阿芬和团里的姑娘们一起来了,大家都站在病床前安慰我,阿芬没有说话,只在一边静静地站着。不经意间我看到,阿芬的眼眶红了,她快速地转脸擦了擦眼睛,那时候我感动极了。我知道当时团里很多姑娘都对我有意思,但在这些来看我的姑娘们中,只有阿芬为我掉眼泪。我觉得她心里真的有我。当时我就对自己说,如果病能好一定要追这个姑娘。”

  半年后陈育明的身体恢复,重回琼剧舞台。他开始追求陈惠芬,不久之后两人成了一对甜蜜的恋人。1962年,“四九生”与“文昌旦”结婚了。从此,他们风雨同舟,相伴至今。

  66岁出演

  《鉴真大和尚传奇》

  从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书童开始,陈育明的表演渐入佳境,他从艺50年,演出剧目上百出,成功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

  琼剧戏迷们非常喜爱这位琼剧表演艺术家。钱汉堂在1965年曾与陈育明同台演出琼剧《像她那样生活》,他还记得,由陈育明主演的这出改编过的琼剧,创下当年在一个月内同地点演出38场次的纪录。

  钱汉堂说,当时这出戏的戏票供不应求,只好出了“一人限购两张票”的规定。很多人为了能买到戏票,都是拿着铺盖睡在卖票窗口前,排队等着买票,“那时候的情形,就跟现在为了抢购春运火车票一样。”

  陈育明创造了琼剧表演史上的许多纪录,比如他塑造《泪血樱花》中的秦滔,获得海南行政区“百花奖”表演一等奖,让该剧目创造了琼剧现代戏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他主演的《三看御妹》、《梁山伯与祝英台》、《海角惊涛》、《红叶题诗》等10多个剧目,先后由广东电视台、海南电视台拍摄成舞台戏曲片公开播映,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2002年是陈育明从艺50周年,他本打算办一场纪念晚会,为自己的戏剧表演生涯举行一个告别仪式。但是,非典来袭,这场晚会被迫推迟到了2003年底。也就在2003年,他接到了《鉴真大和尚传奇》的剧本。

  “鉴真五次东渡日本无功而返,第六次东渡方才成功,那时已是66岁高龄。而我接到这个剧本时也刚好66岁,这是我走下舞台前接的最后一部戏,还真是非常有戏剧性。”

  现在陈育明虽然退休了,但他对琼剧艺术的热爱仍在延续。为了让琼剧表演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2009年初,72岁的陈育明在大致坡民营剧团里收了三个徒弟。他说,虽然我的舞台生活已经划上一个句号,但我这颗心将永远心系琼剧,我能教给徒弟的,就是认认真真演戏,堂堂正正做人。

  在早春二月的微风中,海南日报记者拜访了陈育明这位老琼剧艺术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阳光透过落地窗温柔地飘洒着,伴着清茶飘起的缕缕香气,爽朗、热情的陈育明,想起18年前的早春一个特殊客人的来访,忍不住激动起来。

  18年前

  李瑞环亲临家中做客

  那是1991年春节,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同志亲临陈育明家中做客,肯定了陈育明为琼剧艺术所做出的贡献。想起1991年的正月初一,陈育明激动得热泪盈眶,“春节年年过,就是1991年最不相同。那年春节前,省里就派人通知我说李瑞环同志大年初一要来我家拜年。这个消息真是让我和家人又激动又惶恐,真不知道要用什么来招待这位大领导。家里的桌布、窗台上的花是换了又换。为了让中央领导感受到海南的乡土口味,我爱人还回到东郊家里,托人赶做了最正宗的文昌糖贡,准备当天摆出来招待领导。”

  “那天早上11点,车队就准时来到了海口市琼剧团的宿舍大院。进了家门以后,李瑞环同志拱手抱拳,对我们一家人说:‘今年是羊年,我给你们拜年了,祝你们全家吉祥如意!’中央首长给我们拜年,让我们感动得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一点官架子都没有,与我们拉起了家常,和我聊起了海南琼剧。短短二十分钟,却让我毕生难忘!”

  东郊文排队

  “阿沈”唱名远播

  “我的一生与琼剧相连,真不知道这是不是命中注定的。我的启蒙老师是父亲陈颖秋。”陈育明的思绪飘回了童年。

  “我的家在文昌东郊桥头村。小时候,村里有个民间八音演出队,我们那里俗称‘文排’。逢年过节村里人都会邀请‘文排’去演出。没有演出时,演员们都会在村里的空地上吹拉弹唱。小孩嘛,就喜欢热闹,每次演出队排练的时候我都会去看,听久了,慢慢也会上了那么几句琼剧。平时玩的时候都会随兴唱上几句。”

  有一次,在邻村教书的陈颖秋回到家里,听到正在屋里玩的陈育明竟然能唱出整段的琼剧选段,才发现原来自己儿子有这样的天赋。于是,爱好琼剧且拉得一手好琴的陈颖秋,开始有意识地教陈育明演唱一些曲牌和琼剧名家唱段。“我还记得,那时父亲教我唱的是《探五更》和《文武两少年》这两个选段。”陈育明说,“看到我这样喜爱琼剧,父亲不但教我唱,还经常带我去看。只要是有好的剧团到我们东郊演出,我们两父子每场必到。”到五六岁时,陈育明已是唱名远播了,就连同村的“文排”队,也邀请他加入演出队伍去配唱。“那时候,文昌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东郊‘文排’队里有个‘阿沈’(陈育明曾用名陈沈)呢。”

  2009年新春,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72岁的陈育明首度在大致坡民营剧团召收了三位徒弟,为他的琼剧人生续写华章。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红叶题诗》中的文东和、《海角惊涛》中的冯白驹、《泪血樱花》中的秦滔……在50年的从艺生涯中,陈育明,塑造了一个个让琼剧戏迷们喜爱的舞台角色。半个世纪以来,陈育明的足迹不仅踏遍海南的乡村城镇,还远赴东南亚。他曾10多次率团到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演出,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1989年出访新加坡时,当地的《联合晚报》曾亲切地称他为“海南首席小生”。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2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898-32815050 传真: 邮箱:582035536#qq.com
地址:海南省琼海市富海路128号 邮编:571400
Copyright © 2004-2024 琼海大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