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分享]琼海人的人格特征(大全)

  • 钟惠
楼主回复
  • 阅读:14616
  • 回复:9
  • 发表于:2012/8/11 19:21:12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无意间看到这篇长文,感到写的很好,于是斗胆转来,供琼海在线的各位网友赏阅,如不慎侵犯原作者木岚的版权,请立即留言告知为盼,再此谢过。——天涯我在 2010.3.24凌晨
==================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作者木岚简介

海南琼海人,喝万泉河水长大。海南作家协会会员、海南诗社理事、海南文化历史研究会理事、万泉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海南妇女儿童研究会委员。
1976中山医学院毕业后在海医任教十年;1986年调海南商检局(现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曾任副科长、科长、实验室副主任、助理调研员;1995年晋升高级工程师。
1998年开始业余写作,至今在全国各报刊发表各种体裁文章约百万字,参加全国性征文比赛多次获奖。1999年将所发表的散文结文成集的《流淌的情与爱》一书出版后读者好评如潮;有三十多篇文章被各报刊、网络转载;曾受中央宣传部新闻署简报表扬;有十几篇研究海南地方文化的文章被收入新加坡著名作家莫河主编的《海南社会风貌》一书
作为编委,参加海南医学院院长焦解歌主编的《老年安全百事通》一书已经出版;
作为编委,所参编的<琼海文化述论>一书已经出版;
独著五十万字展示新中国解放以来风云变幻、展示万泉河畔风物人情的长篇小说《林森与他的三任妻子》已在《海南在线》网《舞文弄墨》及《海南文苑》栏目连载。
2000年海口电视台拍摄李高兰专题片;同年海南电视台〈中国有个海南岛〉摄制组拍摄李高兰专题片;2006年底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2008年12日,接受海南省图书馆的邀请,在《海图讲座》作了题为《海南乡村民居中的民俗文化》的讲座,该图书馆对此讲座给予高度评价。
近年来,在继续业余写作的同时,探讨将文学知识融汇于摄像制作VCD,自行摄像、编辑、制作了各种题材的VCD片。
2005年9月从原单位后,接受海南医学院聘请,先后在院长办公室与校友办公室工作。2008年12月6日海南医学院建校六十周年校庆庆典前,独自采访、撰写了《这里人才荟萃》、〈母校为您而自豪——海南医学院优秀校友风采录〉两书。

==========================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概述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一)具有浓烈的“屋”的情结的琼海人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二)具有深厚的乡土情结的琼海人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三)温柔敦厚、海纳百川的琼海人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四)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琼海人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七)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琼海人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八)平和敦厚、淡定从容的琼海人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九)乐天知命、小富即安、四平八稳的琼海人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六)男人爱吃“哥B黑”、女人爱吃“粑汤”“粑炒”的琼海人
  
  • 钟惠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8/11 19:22:21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二)具有深厚的乡土情结的琼海人
 
大千世界里,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相对而言,重土安迁的琼海人乡土情结更为浓厚。中国作协会员,琼海籍当代诗人晨声在他的诗《乳源》中,以深沉的笔调,绻缱的情感、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生他养他的“阿母”及故乡的怀忆及思念。新加坡企业家、新加坡海南会馆副会长黄培茂,在他的《情系故乡路》散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每当独立寒秋,季节变换,每当遍插茱萸、点香焚纸,每当夜阑灯熄,人去楼空,便会有一团乡愁难解,有一个郁结不散,长长地,久久地,深深地沉淀在我的心头,那,便是伴随了我大半生的、刻骨铭心的思乡情结、游子意念。”。他在的《故乡吟草》中,低回吟念“海是这儿的蓝,云是这儿的淡,花是这儿的绿,水是这儿的清,风是这儿的香,月是这儿的圆……。为什么我对这个地方有这么多的迷恋?为什么我对这儿的大海有这么多的梦幻?”——抒发琼海人怀恋乡土的浓浓情感!
 
解放前,离乡背井、出洋谋生的琼海人,挣了钱、攒了钱后,便是回乡买地“做屋”。琼海籍的海外华侨热心捐资办学架桥铺路人次之多,款额之大,历史之悠久,在海南有口皆碑。
 
在海外的琼海籍华侨,萍水相逢时,往往以颇有特色的“琼海溜”腔识别乡友,问候话则是“回屋做清明不?”。他们的观念;一个游子,一年到头,可以不“回屋做年”,但清明务必回去“做”。悠悠岁月,茫茫人海,滚滚红尘,声声“溜”腔,一句“回屋做清明不?”,把他乡与故乡,先人与后人,过去与现在,乡情与亲情连结在一起!包容在一起!
  
  • 钟惠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8/11 19:24:21
  • 来自:海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五)爱“装罗”、讲“人情面皮”的琼海人
 
作者:木岚

琼海方言,把讲究穿戴,叫“爱装罗”;把外表洒脱、穿着得体,叫“色水”;把爱打扮、讲体面,摆阔气,叫“装色水”;把失体面,叫做“败色水”(还有“败的色水”的粗俗说法)。琼海俗语“吃在面,穿在身”。即使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里,即使在家干活时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破衣衫,但男女老少,都有一套过年过节或是访亲拜友时才只拿出来穿的体面衣服。
 
琼海民风纯朴,大凡“亲家”、“做过月”、“做屋”、“做生日”、“嫁闺女”、“做军坡”、“做对岁”等,都要“做酒”以庆祝,而亲戚朋友都要送上贺礼或贺金,琼海人把这种贺礼贺金叫“做人情面皮”或“面皮”。既然是事关面皮之事,即使家徒四壁,囊中羞涩,举债也要送礼。如出嫁的闺女生孩子特别是第一胎时,娘家再穷,为了面子也要做一担分送闺女婆家四邻五舍、三亲六戚的粑果、买一副给闺女“补肚”的猪肚,做几套婴儿的衣服送去,因此,琼海历来有“俺子生人孙,人家喜欢亻赤 家闷(忧愁)”的民谣。
 
旧时,所谓“做面皮”即有钱送现金,没钱的提上一袋米或是一篮子米,以米代币。无论是送钱还是送米,无论送多少,做为礼节,“屋主”还得给祝贺者还回一部分(俗称“还篮”)——这是琼海特有的民俗。
 
五十年代,腕上有块手表、口腔里镶有大金牙、口袋里插根派克笔——那是海外华侨有财力有文化品位的打扮或是业余华侨“色水十足”的派头,琼海“公爹仔”(年青人)到未来丈人家“出面”(即第一次上门亮相),借也要借一块手表、一支派克笔以装一装“色水”……
 
当时,在琼海,流传一个笑话。有一位家境贫穷但喜欢“装色水”的年青人。有一天精心打扮一番,欲与媒人一起上镇上“吃茶”相亲。他走着走着,为了惹人注目,他指着自己的牙齿,大声地对集市上卖“甘蔗踢”者说:“你的甘蔗硬过铁!我这做(么)好的牙也咬不下!”——原来他的两个门牙是大金牙!
 
“一支支又这做(么)小(细), 都不到(没有)我的手腕粗!”——原来他的手腕上带一块手表。
 
卖甘蔗的不屑道:“你买不起就讲买不起,不用嫌我的甘蔗硬!”,他生气地指着他上衣口袋,说:“你不用狗眼看人低!我口袋里钱,我只用一张可以买下你这多(些)甘蔗!”原来,他的口袋里插一支派克笔!
 
卖甘蔗者一语揭穿他的老底:“你不用装你么‘色水39了!你的金牙是用香烟金锡纸包的;你的手表是借来的;你的派克笔是‘修水笔爹39低价卖去你的……”此笑话,诠释了一些爱“装色水”者的人格特征。
 
琼海人把巫师叫“三父公”。本来“三父公”给人做佛事、跳大神,其目的是为了挣“钱封”(即红包)。可当“屋主”给其“钱封”时,爱面子的“三父公”却是虚情假意地一手推却“不用啦!不用啦!”,另一手却将“钱封”接过来,放在口袋里说:“那好下啦!”(“好下”本意是谦逊推却)。于是,“三父公辞钱封”的典故,便成了民间讽刺那些既想要钱又要面子者的代名词。
 
最能说明琼海人爱讲“人情脸皮”的事例莫过于琼海长盛不衰的“军坡节”。“军坡节”,原是纪念洗夫人的民间祭祀活动。可近几十年来,在琼海,却是演变成纯粹的“食节”。每年从农历二月份开始,每天都有哪个村哪个乡“做军坡”。琼海老百姓有一说法“年关好过,军坡关难过(因为“做年”是自己过,菜肴好坏没关系,而“军坡”是做给别人吃,一点也不能将就)”。
 
每个家庭,一过完年,便张罗“军坡”事宜。“军坡”那天,全家大小上阵,鸡鸭鱼虾,水陆杂陈,七大盆八大碗的摆了几大桌(有的人家还摆几十桌)。至于食客,有亲戚朋友,也有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有象征性带点礼物的,也有两袖清风吃饱喝足便扬长而去的;有的八大竿子都打不上的“亲戚”吃完了,还要对酒席评头品足……(因此,民间用“吃军坡”一词形容两袖清风吃免费大餐者),琼海人也深知做这种节劳民伤财,可还是年年做下去,因为伤财事小,失面子事大!
 
琼海人爱“装罗”、爱讲“人情脸皮”,表面看来,是爱虚荣的外在表现。实际上,这是琼海人与生俱来的自尊自重的特征,也就是说,琼海人骨子里张扬着一种固守个人尊严的特性。这种人格特征,表现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
 
琼海人爱面子的人格特性,造就了琼海人“再穷也不讨吃(要饭),再苦也不‘做 女襄39(即当妓-女
)”“贫要贫得清、富要富得明”根深蒂固的观念。在琼海人看来,哪家闺女当妓-女,是“现世坡场”(丢人现眼)的奇耻大辱。
  
  • 钟惠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8/11 19:25:11
  • 来自:海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六)男人爱吃“哥B黑”、女人爱吃“粑汤”“粑炒”的琼海人
 
作者:木岚

民以食为天,各民族都有自己祖先传下来的饮食习俗及由此派生的饮食文化。而一个地区,由于地理的特殊性及历史渊源,也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饮食文化。
 
琼海一面临海,历史上出洋谋生的人较多,众多来来往往的“南洋客”带回了西方的饮食文化。其中,是喝咖啡的习惯(琼海人叫“吃哥B黑”)。旧时,有客从南洋回,四村八乡呼朋唤友,“去‘南洋客39屋吃哥B黑!”。在南洋客家,一杯“哥B”,几块“罗氏”(饼干)就是待客了。请朋友喝茶,在琼海,便是“请哥B黑!”。琼海男人,有条件的,很少在家吃早餐,趁“发市”(赶集)之机,到茶店里一坐,一杯“哥B黑”,一个“茶点”(点心)即是一餐早餐了。有条件的男人还吃中午茶(琼海人叫“两套茶”)。
 
琼海乃海南的产粮区,琼海人一日三餐,均以大米或大米制品为主。用大米制作的“白粑”(西北人叫“粉皮”“凉皮”,广州人叫“沙河粉”,海府地区叫“粑条”)是琼海人特别是妇女情有独钟的食品。广州人的口头惮“上我家饮茶!”,海府人的口头婵:“上我家吃粉(即海南粉)!”,而琼海人的口头婵“去我屋吃粑!”。就像海府人嗜吃“海南粉”,把“海南粉”当早餐吃,当正餐吃,节日吃、待客吃一样,琼海人把“粑炒”“粑汤”当早餐吃,当正餐吃,节日吃,待客吃。
 
改革开放以前,琼海乡下,往往将一篮或一担“白粑”作为送亲戚的礼品或贺礼。收受了“白粑”者,则将“白粑”东家送一把,西家送一把,以表同喜同贺。屋主收到一把转送的礼品——“白粑”后,煮一锅水,加几滴油、几片菜叶、少许盐与葱花,你一小碗,我一小碗,便成了全家共享的“粑汤”。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的琼海妇女既不会象过去那样,冒着高温酷暑、满头大汗地自己磨粉、蒸粑了,也很少自己在家张罗煮“粑汤”、炒“粑炒”了。在浓郁的民风民俗的培育下,琼海各乡镇,茶店食店林立,每个茶店都“冲哥B”、“做粑汤”、“炒粑炒”。当您信步步入各茶店,耳边就会传来穿梭走动的老板娘及打工仔的吆喝声“B二(两杯黑咖啡)!奶滴一(一杯加奶的咖啡)!”、“粑炒二(二碗粑炒)!粑汤三(三碗粑汤)!”
  
  • 钟惠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8/11 19:25:41
  • 来自:海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七)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琼海人
 
作者:木岚
“嫁老公要嫁大陆老公,娶老婆要娶琼海老婆”,这是民间一说法。此说法,一方面说明琼海妇女(海南方言称妇女为“衣女甫 ”)既贤惠又勤劳,另一面,也说明琼海存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最显著的例子便是“灶尾稗”与“煮鸡啼饭”(见《解读海南妇女》一文)
 
海南人爱吃早茶、中茶,但在过去,吃早茶者往往是“公爹人”。“公爹人”可以睡到天光光才起床,然后慢悠悠地踱步到墟镇上的茶店吃茶。当他们翘起二郎腿,边吃茶边“讲古”时,他们的“衣女甫”正在厨房里,急匆匆地用咸鱼汁或萝卜干下番薯粥,准备下地干活呢!
 
民俗方面,“衣 女甫人”不能与“公爹人”同桌吃饭。家里来了客人,“衣 女甫人”得忙里忙外地做好饭菜端上桌。当“公爹人”陪着客人吃饭时,“衣 女甫人”得退到厨房或站在客人及“公爹人”背后给他们做盛饭、端菜等服务性工作。候客人吃饱喝足后,“衣 女甫人”才出来收拾,躲在厨房里吃剩饭剩菜。 
 
旧时,海南观念;“公爹仔”才是仔,而“衣 女甫人”不能上桌(即饭桌),不能上阁(即祭拜祖先),名字不能入族谱、不能上墓碑,没有继承权。“衣 女甫人”生“公爹仔”是家门发丁,生“衣 女甫仔”是肚子不争气,连续生“衣 女甫仔”不生“公爹仔”是这个“衣 女甫”的“命衰”“命贱”。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做吃”多艰难,不管身体多虚弱,她得一直生下去,一直生出一个胯下有“鸟仔”的出来!
 
至于“衣 女甫仔”,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小就得帮助父母操持家务,照顾弟妹,稍大些得下田地干农活。尽管如此,还被骂为“衣 女甫仔用谷糠饲,也不值”。琼海有句俗语“土里乜(东西)不好分罗家(女婿)”,意思是说,地上的东西看起来少,实际上并不少,不可随便送给女婿……,歧视女孩子的观念,可见一斑。
 
“衣 女甫仔”嫁为人妻,便是“衣 女甫人”,一进婆家门,必须毕恭毕敬地称公公为“官公”,称婆婆为“官婆”;在公婆面前,当媳妇的不能自称“我”,必须自称“侬”或“子”。得管小叔子叫“倌”,如有几个小叔,得分别叫“大倌”“二倌”“三倌”。至于夫妻称谓,当妻子的对别人称自己的丈夫“我屋公爹”或“我屋 女不 屋爸,”而当丈夫的对别人称自己的老婆“我屋么货”“我屋长发”……
 
旧时,女儿出嫁时,“外家母”边哭泣边唱世代相传的“教女歌”:“侬啊!侬这下去人屋,就是人屋人,侬去人屋得忍气做人,见大得喊大,见小得喊小;人(指婆家人)大声叫侬得小声应;人吃干来侬得吃稀;人睡早来侬得睡晚,人要打骂侬得会忍……”。由此种种,塑造了琼海“衣甫”忍辱负重的人格特征。
 
在海南,在三十年代大革命时期,诞生了一支威震中外,名留青史的红色娘子军,从历史文化上分析,这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正如所述,解放前,海南妇女受三座大山压迫之重,社会地位之低,是不言而喻的。而受压迫受欺辱越重,反抗自然就越强烈。
 
新中国诞生后,废除了封建制度,琼海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种“衣女甫人”不能上桌吃饭的旧风俗已被破除,“公爹人”也不敢明目张胆地高喊“‘衣 女甫 衣 女甫39,三日不打变成虎”的口号而随意打骂老婆。但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文化沉淀下,琼海“衣女甫”仍然保持勤劳质朴、忍辱负重的品性。
 
琼海妇女,没有东北妇女的豪爽泼辣,也没有江南妇女的玲珑婉秀;琼海妇女的公众形象是简约温柔、粗中有细。在乡下,妇女能上山能下地能理内也能理外;琼海妇女恪守传统,注重家庭的稳定,一般情况下不轻易闹离婚。在城里,在经济转型期,在夫妻双双下岗的情况下,“公爹人”出自男子的自尊心与虚荣心,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的变革。而琼海“衣 女甫”所表现出那种化解与消受生存磨难与命运挫败的能力却令男人自叹弗如。此外,伴随着社会进步而来的婚姻的脆弱,在腰包渐饱的丈夫在外面“讨同年母”、“包***”家庭里,琼海“衣甫”却表现出其他地方妇女所没有的冷静平和、宽容大度的心态。
  • 钟惠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8/11 19:27:14
  • 来自:海南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琼海人的人格特征(九)乐天知命、小富即安、四平八稳的琼海人
 
作者:木岚
 
如上所述,琼海地杰人灵,琼海在外面工作的人也不少,却很少诞生***;琼海出洋闯荡的人很多,但很少产生富商……。追根溯源,这与琼海的传统文化有关。
 
与海南其他地方一样,琼海人大部分是移民。而当年来自大陆的移民带来各地的文化传统,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其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也哺育了琼海人敦厚质朴的人格特征。
 
儒家文化重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宣扬尊重传统,服从权威;宣扬“三从四德”,宣扬“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宣扬愚忠思想即忠君、忠主、忠父母、对于妇女来说,则是忠丈夫、忠家庭。由于地处边陲,与大陆交通不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封闭状况,这种传统文化一旦植根于本地,则根深蒂固。
 
此外,琼海为侨乡,华侨侨居国大部分是新加坡,而新加坡历来推崇儒家文化,因此,琼海人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比如,琼海人对升官发财相对较淡薄,他们乐天知命,小富即安,信守中庸之道,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吃不相同饱相同“、“吃饱睡定,发财是命”、“多大蟹蹲多大坑”、“双鳗鱼只能蹲牛脚堀”……。在靠自己勤学苦练用一技之长做为立身之本的行业方面,琼海人可以施展才华。基于他们“傲骨”特征,基于他们在人际关系上奉守的“关嘴好过关门,睡午觉好过行村(串门聊天)”、“惹人着(招)人打,惹狗着狗咬”的人生哲学,他们宁可固守清贫,也不愿“为三斗米而拆腰”;宁可随遇可乐,也不结邦抱团,拉裙带关系;宁可当一介布衣平民,也不愿仰人鼻息,自然不愿介入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商场上的尔诈我虞。
 
(全文完)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