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稻花香里寻找生活真谛

  • 幸福四叶草
楼主回复
  • 阅读:2647
  • 回复:0
  • 发表于:2012/8/11 19:28:30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稻花香里寻找生活真谛
                                 ——品读王路生的散文
                              文/钟 惠
    那天下午,当我帮助王路生整理完他那部三十多万字的书稿《文田村笔记》后,他让我为他的书稿写一篇评论文章,我以前多是写散文为主,偶尔也写一点小说,从未认真写过什么评论文章。我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心里很是担心,怕写得不好,会有损此书稿的质量。可在他的一再劝说和鼓舞下,这才斗胆尝试。
    其实,王路生的为人处事还有生活境况先前我并不了解,由于本人是一名残疾人,从小喜欢看书写点东西,时不时在市报上发表些许作品,所以,很荣幸被邀参加第二届黄培茂文学奖颁奖会。那一年,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了王路生,当时他留着长发,颇有些像艺术家的模样,站在颁奖台上让我突然产生一种很亲切而又很遥远的感觉,心想这样的人应该很难接近也不容易相处吧?在我加入市作协之前我又见过他两面,每次都是隔着人群观望他那风度翩翩而又意气风发的样子,每次都怯于与他交谈,每次都匆匆擦肩而过,但每次见过面后手中都留有他近期墨宝的芳香,更让我对他由衷的钦佩和欣赏。
    自从我加入市作协后,在今年市作协举办的一次迎春茶话会上,他又拿来了他的最新作品一一分发到我们每个会员手中,一名文友还特意多要了一本,说他出的那本书具有收藏价值。我一看书的标价,竟然80多元港币呢。刚拿回家去不久,那本书就失踪了,不知是被哪位与我一样爱书的人取走,连招呼都不打一声,现在一想起来我便懊悔不已。也是在那次迎春茶话会上,王路生第一次主动找到我,与我攀谈起来,问我有没有时间帮他整理写些东西,他会付我一定的报酬。我正巴不得能有个向他学习的机会,于是,我忙不迭地点头应承下来。
    可回去后我转念一想,王路生会不会与我开玩笑?他的朋友那么多,要帮忙也不应该轮到我。我只是一名小小的文学爱好者而已,虽说加入了市作协,又有什么能力担负起这项对我而言十分艰巨的任务呢?再说这个社会上说话不算数的人多得是,我又何必将这件事时时刻刻记挂于心上?我自小看惯了别人的冷眼,也听惯了别人的冷语。热心肠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上我相信会有,但绝不占多数,我以前总这么认为。或许是我的生活空间太狭窄的缘故,我所看到或听到的人和事并不像文章或小说里写得那么美好、那么浪漫、那么不切实际。因此,在激动了一会后,心情又慢慢平静下来。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我不敢对此事抱有任何幻想,否则受伤害的永远是自己。
    那个时候也快过年了,大家都在忙这忙那的。我想,可能王路生早已在忙碌之中将此事抛至脑后去了吧?却没想到大年过去还没几天,他就给我打来电话,问我住址在哪里?他好把他的书稿给我送过来。当时我已是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了。能被人这么信任并且委以重任实在是一件幸事,这种感觉很不错。在以后整理书稿的工作过程中,我时刻被这种感觉包围着,很长时间都不愿走出来,直至工作结束仍然如此。或许在往后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所赋予的感觉时,我的全身上下就会多了一份勇气,一种责任以及一股生存下去的热情和动力。
    在这部书稿里,我感触最多的是王路生他那灵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从开头到结尾,他都在写亲情,写友情,写爱情,写婚姻,写关于这个社会和他所处环境里的一切美好的或鄙陋的东西,用批判、暗示的口吻来揭露一些假恶丑的人间世态,没有一丁点官样文章的作风,与他往昔的笔法大有不同之处,这点也是我非常喜欢的。纯粹的散文,还略带着诗的味道,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稻田,青山,绿水,农具,原本一些没有灵性的东西,在他的笔下,竟然全活了起来,栩栩如生,浑身上下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原本一些活在他身边的人或动物,都如没了魂魄般的野鬼四处飘游。存活于生生死死、来来去去之间的他,抛弃了许多乡下人渴望有朝一日成为城里人的梦想,甘愿回到生他养他的故里去寻找他丢失许久的脚印,“文田村捧着我童年深深浅浅、歪歪斜斜学步时的一串串脚印交给了我,满脸真诚。”(《文田村的乳名》)是的,他在充满稻花香的乡土上学步、玩耍、放风筝,永远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幸福。“童年的日子,平淡而自由,不拘不束,天真而又和谐,哪曾仔细地想过乡土的可爱呢?长大进城,经过无数次的风吹浪打,至今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田村这个哺育我成长的美丽乡土,其实是期待我成熟的精神果园啊!”(《文田村的乳名》)
    对王路生来说,乡土是他的精神果园,而果园里的那些农具、稻田、农谚、谷粒、农人、水牛……时刻牵引着他,他时常将自己看成是一介农夫,他在《望乡》中这么写到:“我本是一介农夫……听惯了狗声、鸟声连同草丛里的蟋蟀声,呼吸着稻草的味道,我就像陆上行走的鱼,在城里无所适从……”在城里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他都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乡土上的人和事:“深冬的季节,稻子已经割完,如今该是育秧大忙,为明年春耕做准备吧?那些老牛又在忙忙碌碌的田地里耕作稀泥,反刍季节又一个花期吧?……青豆上架了,青瓜滚圆了,白菜嫩白了,石榴开花了,芭蕉更绿了吧?……阿狗该结婚了吧?阿兰嫁人了吗?上屋三婆的眼疾康复了吗?……”仿佛想着这一切的人和事是他在外奔波劳顿后唯一可以让他解除精神疲劳的一剂良方。
    王路生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琼海的农村,农人的安守本分、勤劳善良、温顺质朴的个性更为他所熟悉所推崇。在《轻微疼痛的月夜》里的那个农夫,因为肥料的涨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价位一再下跌,卖不出个好价钱,无法支付起老母亲昂贵的医疗费用而深感生存的无奈和生活的凄苦与悲哀。“心情略显沉重的他,真想在月光下大哭一场。”但哭了又能怎样?生活原本就是这般现实、这般残酷,在始料未及之时给你来一个重拳出击,打得你头昏眼花,不知身处何方?想要做好一个农夫并非容易之事,得经历重重的艰难险阻,丝毫不亚于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台风、干旱、虫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各种因素相继而来,让农人饱尝了生存的艰辛与无奈。王路生经常在他的作品里感慨身为农人的不易,不光要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还要关注社会的人为的严重破坏。在《蝼蚁》中的三叔,是一个勤劳肯干的人,他在自留山上种了近千株橡胶树,“这些年,三叔就是靠着那片橡胶林来救济日子的亮色的,他在自留山上生活了大半辈子,橡胶树上的一道道刀痕就像他脸上的皱纹似的,刻满了生命年轮的沧沧桑桑。”本以为,再从橡胶树身上刨个三年五载的,就可以买车进城溜达了。却没想到这个美梦几近在一夜之间被“恶魔”——第18号“达维”强风暴摧毁个干干净净,“阳光洒满橡胶树的日子,刚刚有了一点亮色的回环,却在旦夕之间,全毁了,连同他用日夜铸成的滴滴心血和橡胶树上的道道刀痕,连同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连同他的梦,半生的储蓄毁于一旦……”
    对于这种毁灭性的影响,《蝼蚁》中的三叔似乎有着比他人更合乎常理的解释:“一批又一批城里的商人进山承包土地而故意毁坏原有的生态林,改种那些利润丰厚的经济林……许多山头的植被已遭到严重的破坏,裸露的河床出现了比常年最低的水位……乡镇严重缺水,一口口干枯的深井长满了青绿的藓苔。这些违反四季常态的异象和历年累积的农经脉象都无不昭示着常态的颠倒性。”这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农人,他们对土地对水源对植被的热爱远远超过城里那些视钱如命的商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种下了芬芳,种下了希望,也种下了诗意。当然,他们渴望收获,他们都是王路生这一生最尊敬最爱戴的农民兄弟。“他们与朴素的水稻一样朴素,根植田野,餐风饱露,从不炫耀,从不张扬,无怨而无悔。”(《我的农民兄弟》)
    农夫渴望收成,同样也渴望爱情,这种情怀坦坦荡荡从头到尾尽现于王路生的书稿中。从《鸳鸯木梳》里的爷爷和奶奶在艰难岁月中那份真挚的情感流露到《村头那口井》里的三爷和三奶凄婉绝伦的爱情故事,无一处不在昭示着在那些残酷无情的年代依旧存在看似缺憾却完美得让人今生了无遗憾的情感。相对当今这个物质比精神为更多世俗的人们所追求所崇尚的社会而言,三爷和三奶、爷爷和奶奶那一辈人所拥有的爱情在王路生看来简直就是一个个精彩无比的童话。在《村头那口井》中他这样写道:“我猜测着:三爷和三奶那个年代的爱情,浪漫而有诗意。倘若不是后来三奶的匆匆离去,他和她的爱情,肯定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而不是凄美的谢幕。”而后,他又将三爷对三奶忠贞不渝的情感幻化为一口深井,将之推向故事结局的高潮:“世上最深的井,是三爷对三奶倾注一腔真情的眼睛!”
    说实话,我在整理《文田村笔记》时,宛如在观赏一部部电视剧,这里边有关乎“历史”的(如《碗》)、“抗日”的(如《奇井》)、民俗的(如《山歌》)、情感的(如《鸳鸯木梳》)等等诸多题材,让人瞠目结舌,兴趣大发,让人过目不忘其精彩之处。就以《风筝·面具》来说吧,这是一节结合了民俗和现代人情感的篇章。川剧和琼剧同样是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戏种,也是中华民族的两大艺术瑰宝。篇中的她却嫌琼剧像他一样土里土气,不肯花功夫下气力去学习,而是拜了一位名师,正赶着学川剧的什么高尖绝活。后来他俩之间的恋情陷入了僵局,他这才知道,“她所学的川剧绝活,学名叫做变脸。”妙哉!我认为王路生这种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真是精彩,这一句可以说是于全文起到了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叫人回味不已,赞叹不已。
    对于情感,王路生在这篇文章中似乎已经做出了自己更为合理的诠释:“其实,只要用心,任何陌生的东西都会被人读懂,包括唱地方戏,包括了解一个人,包括视为朋友往来越来越频繁后产生的爱情。”在农村单身的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辛也很苦闷,但他依旧能够从柴米油盐、粗茶淡饭中体会出身为一介农夫的乐趣来——“天空中的飞鸟满载我的锄头、畚箕和牛轭,蝴蝶的舞蹈就是我对土地一生的表达。痴爱的眼光,一生都未离开过镰刀的反光或投影。燕子在屋檐下筑巢,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收工回来,我顺手拔回些许青草或蕊叶,在鸟巢的四周,暖烘一个熟悉的梦。”(《我的后半夜》)
    飞鸟、蝴蝶、燕子它们都生长着一双可以自由飞翔的翅膀,而王路生自由的灵魂和思绪正如飞鸟的那双羽翼在稻花香里寻找着生活的真谛,纸张就是那片稻田,钢笔有如犁田的农具,他在稻田里辛勤耕种、收获,来自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没有击垮身心或许早已疲惫的他,他是生活的强者和老师,他的乐观精神和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不懈永远值得我学习。在照料腿有疾患的母亲那段日子里,王路生既要做孝子,又要当“媳妇”,还要参加工作。一肩掮几担重任,任凭铁打的身子骨也受不了,更何况他是血肉之躯?“下地摘菜、上墟买肉、洗衣做饭、端屎倒尿、扫地煮药等等这些生活小节,成为我这些日子的家常便饭。”(《一粒盐的诗歌》)然而,即使这样,也没能让他的创作劲头有丝毫懈怠。正如他在《夜在白发上的颜色》中所言:“我七十六岁的母亲,一病不起。躺在床上的日日夜夜,我左边当孝子,右边当媳妇,为母亲请医问药、做饭、洗衣、喂饭、薰脊背,帮她洗澡、端尿倒屎、换衣服的来来往往,使我一时陷入生活的沼泽。每一天的疲惫,都把我写下的那些诗歌哭肿了眼睛。生存中的困境给我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毁不了我写作的斗志。每个晚上,为母亲忙完所有的细节后,我便洗净那张过早苍老的面孔,强忍无奈的生活泪水,重新回到案前,以另一种平静、和气、坚忍、韧性的心态,写下我的点点滴滴。”
    相比之下,我深感愧疚。无论对情感、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我都无法与之相媲美。正因为如此,每当我在夜深之际,细读王路生这部书稿里每一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灵魂仿若得到了一种来自天堂或地狱深极爆发的力量的熏陶、升华乃至飞跃。
 新年伊始,王路生的文字也将暂告一个段落,他说:“我要去一个幽静的地方,读书、种菜、放牛,做一个类似陶公式的农夫。生活的艰难,已被我那惯常的冷静与挣扎拉开了距离,任何一种面对,活着总是美好的。能够在这个人世与自己所爱的亲人相牵相挂,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夜在白发上的颜色》)
    这就是王路生,一个在稻花香里寻找生活真谛的人。
                                                 
                                                       (写于2006年新春)

注:此贴最先由网友【hnzhonghui】发表在旧版琼海在线万泉文苑,转载于此,是为了方便网友在新版论坛浏览和评论此贴。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