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母亲节有奖征文:《母亲魂·十年祭》文/蔡鸿亲

  • 吟风弄月
楼主回复
  • 阅读:4586
  • 回复:1
  • 发表于:2016/5/9 15:20:17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母亲魂·十年祭》

蔡鸿亲



2002年11月7日(农历十月初三立冬)晌午,我的手机响了,电话那头传来堂弟宁亲沉重的声音:“诚哥,伯姩可能不行了,人已经叫不应了”。听到这话,我心中一沉,他虽这么说,但我心有感应,母亲该是离我们而去,到父亲那里去了,她去得那么悄无声息。母亲走时,独自躺在客厅靠右边墙的小铁床上,身边没有一个子孙守护,也没有按农村习俗逝前安排进行洗身、穿送终衣服、剪头发、盖香炉等等送终程序。倾刻,我悲痛欲绝,眼泪忍不住奔涌而出。随后,我立马和大哥联系,召集海口所有母亲的子孙儿媳,大家怀着巨大的悲痛,下午一起急赶回老家奔丧,料理母亲的后事。母亲久病卧床多年,在仙逝前的几个月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有几次母亲生命濒危,我们都来来回回于海口和老家之间,守护在她的身旁,希能按农村习俗给母亲送终,但是每次回去时,母亲又有好转。这一次,之前没有什么征兆,母亲就这样静悄悄离我们而去,终年82岁。

母亲仙逝前的那些日子,身体越来越糟糕,不久人世,是在我们意料之中的。但回到家后,看到母亲的遗体被白布遮盖安放在客厅中央,已永远离我们而去,于此情此景,我们的心仿佛被撕裂了一般,个个都悲恸欲绝,痛哭不已,泣不成声。按习俗,母亲的所有子孙和儿媳都穿着送丧孝服逐一从大到小,从男到女,从内到外上香跪拜哭唤,然后守护在母亲的遗体周围。在母亲的遗体旁,我低头掀起白布,用手抓着母亲的手,用手抚摸母亲的脸,用脸贴着母亲的脸,虽然母亲身体已冰凉,但我感觉母亲温暖还在,我大声哭着,不断呼唤着母亲,直至声音沙哑。我女儿雪慧竟然没有一点的恐惧,也用自己的手抚摸她奶奶的脸和手,就像奶奶还活着一样。当天下午,我们还是按农村习俗,进行完送终程序后才将母亲遗体入棺。当天晚饭,我们既不能坐也不能站,只能蹲着吃且没有鱼没有肉,只是素菜。晚饭后,按习俗,我们没有洗澡,一起在客厅守护母亲灵柩,不断的上香点蜡烛,夜里虽然寒气袭人,可谁都不能离开,直至第三天中午母亲下葬为止。夜晚守灵时,侄儿兴源、竞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母亲遗体躺过的草席铺地而睡,事后知道了也不恐惧。第二天上午开始,我们家所有的亲戚以及全村男女老少,不论同姓异姓,每家至少都有一人来给母亲灵桌上香祭拜。第三天送母亲灵柩上山头下葬,他们也来上香祭拜送别,两天累计送丧祭拜人次达700多人次(因为每送丧祭拜一次拿一个利是,我们统计共送出700多个利是)。为了给母亲送丧,下葬母亲灵柩,我们尽孝心大行大送:请师公道士超度,请乐队吹奏,亲戚家人及村里宗亲和异姓兄弟送幡旗挽幛就有30多条幅,送丧队伍人数有100多人。送灵柩至山头,沿大路两旁,我们排满鞭炮(炮车)点燃敬送。据村里抬母亲灵柩的人说,抬母亲的灵柩感觉很轻松,走路也轻快。这似乎表示母亲很满意我们为她操办的丧事,满意她下葬的地方是块风水宝地。母亲和父亲下葬地紧挨着,一左一右,略一前一后。母亲五七期,我们按照母亲的遗愿,做大佛,超度母亲亡灵,附带超度家中其他尚未得到善度的亡灵。做佛的程序和仪式为:发书——招魂——治病——沐浴——报门参宗——解结——嘱致——翻解——断殇——给据。做佛的场面感人至深,规模也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另外,家人和亲友给母亲亡灵赠送的纸制品礼物也是超前的,既有以往常规的日常物品及家具,也有现代的电器和交通工具等物品。

办完母亲的丧事及做佛事,我们家先后花费三万多元人民币,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体面的花费了,也得到亲戚朋友,父老乡亲的赞许。

母亲仙逝后,乡人对母亲的乡评是“贞勤”。这乡评非常恰切,真是母亲一生真实写照。乡评“贞勤”二字写在母亲送丧幡旗头牌长幡大幡上,下葬时盖在母亲灵柩上面一起下埋;乡评“贞勤”二字写在一面红旗上,挂在客厅母亲祭桌上方墙上,直至母亲丧期三年满才收起焚烧;乡评“贞勤”二字刻在母亲墓碑上,让子孙世世代代铭记。

母亲忠贞不二,勤敏节俭,一切为了家,为了子女。为了这个家,她和父亲一起不辞辛劳,不甘人后,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母亲一生勤劳而节俭,勤劳而辛苦,勤劳而勇敢,勤劳而踏实。

在我们农村,相传人死后会化身动物回家,而且在丧期内总会有的。母亲仙逝后真的有动物在家中爬行飞舞,且化身的动物让我们倍感玄机奥妙,在悲痛中略感亲切。她仙逝后化身的动物一是入棺第二天爬行在灵柩的头部的螳螂,我们看见后十几分钟就悄然不见;二是在七期间白天或黑夜出现的蝴蝶,有时是一只,有时是两只,在我们客厅上方翩翩起舞,时不时停在墙上或屋顶梁、椽、檩、瓦和门窗上;三是七期间夜晚和早晨出现的多只蜜蜂,围绕着祭桌上的灯烛嗡嗡飞舞。按常理蜜蜂应该在有糖蜜的地方寻觅,可祭桌上没有任何甜品之类,那时真让我们不得其解。母亲仙逝后化身的动物回家,其想暗示什么?启示什么?我的理解是:由螳螂我想到一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不是母亲暗示我们在功利面前,要时时刻刻谨记危险存在吗?启示我们要居安思危吗?一个人,必须时刻秉持守住自我的精神,不要得意忘形,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看似一切将要大功告成,反而是最有可能潜藏危机的时候。唯有如此,才能保全自我,弥补自我,达成目标。蝴蝶美丽可爱,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享受世间美景,也让人们一起和它享受美妙的一刻。但是,为了这一刻,蝴蝶它须经历伟大生命历程,即经历卵——幼虫——蛹——蝶这一生命蜕变过程。这是母亲暗示启示我们,人生道路要不怕道路曲折,应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拥舞生命,走出人生精彩。蜂蜜是很甜蜜的,但它须经过许多蜜蜂千辛万苦采集花蜜多次加工而成。这不是母亲暗示启示我们,要想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须勤劳坚忍,不怕艰辛吗?母亲化身的动物暗示启示之理,确实是母亲之魂。她一生都在践行这样的道理,直至生命终结。

小时候,母亲对我及对哥哥姐姐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人要“恨气做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忍气做人,百忍成金;争气做人,出人头地。解放前,母亲和父亲订的是娃娃亲,俗话说“定命”,就是小时候父母双方拿出各自儿女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计一下,若合命就定下亲事。父母是18岁成的亲,那时母亲是坐着轿子,穿着旗袍过门的。母亲和父亲举办完婚礼没几天,爷爷奶奶(奶奶是父亲的继母)就分家了(也太快了),爷爷奶奶带着二叔三叔组成一个家,母亲和父亲及三姑一起组成一个家。分家后第二天,家里铁饭锅就被恶人(母亲知道是谁)砸了一个大窟隆,且水缸也被恶人砸破。母亲虽然知道是谁干的,但没有说出,只是叫父亲重新买一口铁锅和一个水缸。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这样一个开始,母亲“恨气”做人,从忍字开始为家操劳,为家奋斗。在旧社会,妇女地位低微,要遵守三从四德,不忍不行。母亲出嫁不久,外公就客死南洋,且得不到任何音讯。后来得知后,外婆失语三年,当时大舅、二舅二姨年纪尚小,作为大姐的母亲忍受非议,时常回外婆家安慰外婆,并帮助外婆干农活,照顾两个舅舅和二姨。母亲告诉我,她小的时候,由于外婆家较穷,粮食紧张,她和外婆为了让更多的饭给两个舅舅和二姨吃,煮饭后就用勺子推推盆里的饭,产生一个窟,装成是吃过饭的样子,以此让舅舅和二姨安心吃饭,而她和外婆就只能吃芭蕉芯,荔枝仁等充饥。母亲和外婆常常要勒紧腰带,忍饥挨饿,由于长期腰带勒得太紧,外婆的腰甚至被勒得皮肉溃烂。如今二舅谈起此事,仍感慨良多。

在日本侵琼时期,父母亲二人忍受非人生活,受尽了日本鬼子的非人道的压迫和欺凌。父亲被日本鬼子抓壮丁抓去三亚陵水做苦役几年,饱经苦难,但由于父亲生性机敏,生命顽强,有幸逃过“去三亚陵水,有命去没命回”的厄运。但在做日本苦工时,父亲被日本兵打伤腰部落下病根,以后腰痛经常发生。母亲在家时时刻刻盼望父亲平平安安回家的同时,也被日本鬼子强迫去石壁加力洋、长力、盆岭等地修建炮楼、公路,每天须早出晚归出工,稍不守时或偷懒,当天就会面临更残酷的折磨甚至杀头。那时,日本鬼子为了防止中国劳工因迟到、偷懒受惩罚而反抗,采取杀一儆百手段,强迫中国劳役苦工集中一起观看他们日本鬼子刀杀中国人的惨烈场面,母亲曾经看过好几次。母亲那时正值妙龄,为了逃避日本鬼子的性侵扰,母亲每天衣服穿着故意穿得破破烂烂且带有臭味,自己的脸、脖、手、脚等都涂抹上一层用火灰、锅灰和泥巴混淆成的“毁容化妆品”,显得面目全非。那些不人道的野蛮的日本鬼子兵为了取乐,常常强迫做苦役的妇女做“四脚牛”,在地上四肢着地驮着人或物爬行,以此来凌辱取笑那些妇女。当那些受凌辱的妇女四肢着地艰难爬行时,日本鬼子兵看着就狼号鬼哭般哈哈大笑。母亲也曾经受过此凌辱。

母亲和父亲一生共生育八个孩子,四男四女,存活人世间长大成人的有三男一女,因缺医少药而病亡的有一男三女。父母养育八个孩子,得不到公婆和别人帮助照顾,都是母亲一个人照顾养育,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母亲每生一个孩子,由于没人帮忙管带,孩子小时,母亲要下田地劳作,常常是把孩子放在摇篮里,用三根小竹棍别住并加上布条结绑着小孩,强制他(她)睡在那里,饿了,拉屎尿了,都任由小孩哭闹挣扎,甚至有时从摇篮滚落到地上。后来据母亲回忆,在我大概八九个月大时,有一次从摇篮滚落到地上,她干活回来只看到空空的摇篮和三根小竹棍、布条及被子,急得哭着喊着到处寻找,后来终于在潮湿的床底下发现了酣睡正香的我。后来孩子稍大点,要去劳作,母亲就用绳子将小孩捆坐在椅子上,任其哭闹,甚至有时孩子拉屎会用手抓屎抹在脸上,其状让旁人看到都感悲怜。母亲对我们谈起这些情景至今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可想母亲养育孩子承受的压力有多大,看着因病无法挽救,看着幼小生命的离去,母亲那种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心里要承受多大的打击和悲痛啊,所以母亲是极坚强的。母亲对儿女关怀备至,时时牵挂着他们的健康安危。那时二哥肚子痛的厉害,有时甚至疼得在床上打滚,因此母亲忧愁常挂于脸,担忧受怕,设法求医问药。后来二哥肚疼好点,母亲的心情也好些。小时候,我被一个歹堂兄以大欺小无理殴打,他主要用手猛打我的头部两边,使我非常疼痛,母亲知道后就和那个恶堂兄急,据理力争,驳斥他的恶劣行径,并把他告到大队,让大队干部批评教育他。我那两个侄儿小时候比较顽皮,七八岁的时候经常去水库、石窟、溪河游泳玩水。母亲生怕他们出现什么安全事故,往往是他们出门不久,就拿着小棍子紧随其后在半路或赶到他们游泳玩水的地方,把他们赶回家。

母亲和父亲一起操持家务,种田耕地,辛勤劳作,朴实节约,想方设法去挣钱,过去挣钱主要靠养母猪生子卖钱,终于在六十年代初有了一些积蓄。但父亲生性乐于助人,对于有困难的亲朋好友有求必应。一个堂伯盖房缺钱,伸手向父亲求借,父亲二话不说将所存的1200元全部借给他,那时1200元可以盖半间大屋了。堂伯盖完房后,欠钱久拖不还,催多了就像挤牙膏一样,少许少许的还了一些,之后就赖账了。母亲叫他还钱,他只说还完了。母亲回家问父亲,父亲说确实还没有还完。母亲后来因家庭急于用钱几次去催还借款,那个混蛋堂伯不但不还,竟然还动手打了母亲,且母亲还得不到父亲的同情和爱护,心里非常憋屈。或许父亲好面子,宁可得罪自己的老婆,自己吃亏,都不愿去得罪其他亲朋好友。长大后,母亲告诉我,由于受家庭不公的对待,很受气,曾经产生去参加琼崖纵队的念头,差点付诸行动,后来因顾及家庭和小孩才不去。

解放前后,母亲忍受更多的压力和打击,但是为了让家庭能殷实些,为了让儿女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她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积极的去面对人生,争气做人。在做农田干农活方面,母亲绝对是一个能人,犁田耙地、播种、插秧、除草、割禾、打谷,捆稻藁样样拿手,比别人干得又快又多又好。犁田耙地劳动强度大,技术性强,犁水田母亲一天能犁好3—4亩。在人民公社时代,农民靠挣工分养家糊口,为了多挣一些工分,母亲见苦就吃,重活累活争着干,付出的汗水和力气也比他人多,母亲挣的工分在村里常常是最多的。因为挣工分既计时又计量,如果出勤时间不比别人长,劳动量不比别人大,那么挣工分就不会比别人多。五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初是大修水利的年代,“做水利”是重体力劳动,水利工地大多是在离家几十公里的山沟沟里,工地上的活不是挖土挑土,就是挑石头筑坝。妇女大都从事挖土挑土挑石头等,母亲是工地上的积极分子,做的总比别人多,所以不出大力流大汗是难以做到的。总之,在做集体工时,母亲为挣得高工分,无论做什么都不甘落于人后,甚至在生我后月子还没坐完,就下地干活了。现在想起,心里真不是滋味,说到底都是一个“穷”字让人受罪啊。那个年代我们那里农村妇女的劳动强度对于现代人来说也许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事实就是那样。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后期,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不但要做生产队工挣工分,而且自家2亩多的自留地也需要料理。自留地主要是种植粗粮和蔬菜,解决自家吃菜和补充粮食不足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生产队按人口分配的粮食常是不够吃的。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母亲不但要“日干三刻,夜加一班”,而且常常要在夜晚开会。夜晚开会时,由于白天干活太过劳累,母亲一坐下来就睡意连连,想要强打精神听会,却又忍不住眼皮打架,所以常常作“拜公” (头慢慢沉下,又忽然惊起)状入睡,会议结束醒来后,则对开会的内容一无所知。我小时候还未上学时,常常跟母亲一起开会,因此也常见到这一幕。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分田到户,我们家耕作的水田地、坡地、橡胶地等共有20多亩,且分布在不同地方。橡胶地的开垦种植主要是父母亲一起干的,而家里的水田地、坡地主要是母亲干。那时的母亲虽然辛苦劳累,但却开心踏实,因为都是为自家干的活,收获的粮食也丰足,自家吃不完还可以卖。那时候内外孙共有6人,六十多岁的母亲干得很起劲,甚至比年轻时付出的劳动更多,苦并乐着。比如种稻,从犁田、耕田、育秧、拨秧、插秧、收割、打谷、挑谷、晒谷、筛谷、吹谷、捆稻藁,晒稻藁,挑堆稻藁等农活大多都是母亲一个人干。农忙时侯,上半夜我们都已睡了,母亲依然在干活,如筛谷;而在下半夜我们还未睡醒时,母亲又去干活了,她一天睡不到4~5个钟头。那时候侄女海花、侄儿兴源尚小,为了照顾他们,又不耽误农活,母亲有时怀里抱一个,背上背一个到地里干活。

母亲一生辛劳,不怕苦不怕累,且不惧、不信鬼怪之事。农忙而又遇上天气干旱时,母亲为了尽快从沟渠里引水到田里灌溉,半夜一两点钟独自一个人待在坟墓林立的令人生畏的墓汀、边坡,守着沟渠抢放水。能有多少个女人家像母亲这样?在做生产队工时,为了挣更多的工分,母亲抢着去远离家十几公里外的黄土寨耕作收割,有时出门(一般半夜三四点钟)跟不上大队伍,母亲就独自一个人扛着犁(或耙),牵着水牛,借着月光(或打手电),带上用槟榔叶包包的米饭(饭里的菜能有一个蛋是很不错的了),跋山涉水去黄土寨,下午完工返回家时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却也没有什么怕鬼怕雷的。回来时她还挑着一担很重的烧饭柴火回家。

虽然母亲不太信鬼神,但时常怀有尊祖敬宗之心。每逢年过节,母亲必定按习俗规例煮菜煮饭做公婆(祭拜祖宗),致诚致敬。并且母亲时常教导我们不要忘记祖宗及公婆父母之恩。在“文革”时期,政府破除封建迷信,公社大队派人严查,不允许在节期做公婆,在这样环境下,母亲却还是大胆地偷偷在半夜关着门做公婆呢。

母亲不仅勤于干农活和操持家务,她做的粿(粑)食也是我孩时的珍贵记忆,她不仅善用各种食材,而且花样翻新,让人百吃不厌。如用大米做的“白粿”、“锅圮粿”、“碰公粿”(松糕)、“鸡屎藤粿仔”。用糯米小米做的“搅粿”、“花壳粿”、“归(光)粿”、“甜粿(年糕)”、“煎粿”。用番薯粉做的“粿凸”、“树叶粿凸”、“蒸粿”、“饭箸粿(筷子粿)”、“粿汤(有粒状、有条状)”。用木薯粉做的“粿凸”、“粿仔粿汤”。用高粱(牛麦)做的“牛麦粿”。用粟脚做的“粟脚粿割”,“粟脚锅圮粿”。此外还有用狗尾、坡术做的粿,用红薯、毛薯做的“甜薯突”等等。母亲做的“苙”、“粽”也是一等一的好,粽有糯米粽和狗尾粽,有有馅的也有没馅的,总之味道好极了。母亲织苙壳、绑粽,不仅做得快而且形状非常美观,村里婶婆妯娌也照着她的样子和做法做呢。除了做粿食之外,母亲煮大锅饭也是个好手,因为煮大锅饭不仅要有技术,丰富的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然掌握不好下米数量、下水量和火候,煮的饭就容易糊、焦或者是夹生。村里人家办喜事煮大锅饭一般都请她煮。母亲这些手艺只有姐姐学透学精。

母亲未曾受过教育,一生不识几个字,但她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她和父亲一道鼓励自己的子孙重视读书、积极读书。虽然母亲不识字,但一生聪明好学,脑子灵光。“文革”时期时兴背诵毛主席的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她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比其他人背的又快又好。我曾听她背诵了好几次,朗朗上口,声调悠悠颇有唱戏的韵味。许多革命歌曲和海南曲调,母亲到了七十多岁还能吟唱,我曾听他唱过:“五指山啰哎,五条溪啰哎,你知哪条流下海,你知哪条流回来… …”并且她乐于教给我们许多海南谚语俚语。比如:“理对山崩”、“学力(勤)三年,学懒三时”、“不怕你不精,只怕你不经”等。母亲为了鼓励我们读书,常讲三个故事:一个是父亲的故事。父亲年轻时,曾代村里一位兄弟参加龙江石壁两乡地区考试,考得第一名,被乡人广为传颂。父亲的智商是很高的,当村干部时,到公社或大队开会都不做记录,回来召开小队社员会议,就能娓娓道来,讲上一两个小时,原原本本地复述传达上级会议内容和精神。父亲小时候很聪明,记忆力非凡,但由于当时家里穷,无法供父亲上学读书,如果有机会,父亲也许能做得更多更好,至今想来,真是一大遗憾。还有一个是大哥的故事。大哥自小聪明,读书成绩很好,初中考上琼海华侨中学,读到初二时,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学校给予奖励,粮食由农业粮口转为国家粮口,小小年纪就吃上了国家粮。那时粮食紧张,能吃上国家粮,一方面是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一份荣耀。高中考上加积中学(当时高中生国家是免费定量供应粮食的)。但由于文革的发生,耽误了大哥考取大学的机会。最后一个是大姑、三姑的故事。大姑妈记忆力也很好,能说会道,当村干部(妇女主任)很能干。三姑更奇,她去看完一场琼戏,回来就能背唱琼戏,男生女旦的戏曲词一句不忘,且唱得韵味十足。可惜她俩生不逢时,没有机会读书。母亲给我们常讲的这三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我们蔡家人个个都不笨,有机会就要好好读书,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用知识改变命运。由于有父母亲的重视和支持,母亲的子孙们一个个都很争气,认真读书做人,成绩斐然,获得乡人的好评和青睐。大哥和我高中就读于琼海加积中学,并同获取海南教育学院中文专业大专文凭。大哥还评上高级经济师,有多篇文章在《海南日报》等省级报刊上发表。我也有几篇小文章在省级报刊发表,并有两篇征文获得三等奖。此外我还取得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法律研究生文凭。母亲7个内外孙中有4人就读省属重点中学(海南侨中、海口一中、加积中学),孙女蔡妮考取复旦大学,雪慧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孙子兴源考取海南大学,竞兴考取西南民族大学。外孙王克岩考取海南大学并留校任教,后读研究生,获硕士学历。外孙女王玉丹毕业于香港服装学院。那些内外孙毕业工作后所嫁娶的孙婿孙媳一个个也是好样的,蔡妮的丈夫毕业于浙江大学。竞兴的妻子和他同大学,并读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通过全国司法考试取得律师资格。蔡爱的丈夫毕业于海南医学院,现在海军部队工作。王克岩的妻子毕业于海南大学也留校工作,后读研究生,获硕士学历。王玉丹的丈夫毕业于武汉大学。像我们这样的家族,有这么多人考取大学读书并毕业的为数不多。母亲如果健在,看到这些,心里一定会得到莫大的宽慰,我们没有辜负她的希望。

母亲一生无怨无悔地付出,对内,吃苦耐劳,把一切都奉献给我们这个家,协助父亲操持好这个美满上进富足的家庭。对外,母亲善于处理好左邻右舍以及叔爹婶姩的关系,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助人者,得人助,尊重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母亲生前助人得人助,尊重别人得到别人的尊重的例子举不胜举。二舅小时候得到我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一直感恩在心。特别是二舅的大儿子二十多岁患上红斑狼疮的恶病,为此,母亲把大表兄视如己出,到处为他寻医问药。人家说,毒蛇的血和胆可以治疗此病,母亲就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捕捉眼镜蛇杀取其血和胆用酒浸泡后,送到远离家十几公里外二舅工作的加报水文站,给大表兄服用。它是否有药姑且不论,但母亲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行为确让二舅感激不尽。二舅常常和我们提及此事。在母亲辞世前一年里,七十多岁的二舅不顾年事已高,大约2至3天一次,他骑自行车到我家(来回五六公里)看望卧病在床的母亲,同时必会买一两个包子或馒头给母亲,时时关心母亲的健康。来后,二舅帮助母亲翻身按摩,陪她聊天,喂水喂食,有时把母亲抱起床安坐在经过改造的座椅上大小便。如此的姐弟情深,难能可贵。

三姑未婚时,在家得到我父母亲的关心和照顾,他们之间犹如父女母女般,同甘共苦;结婚时其婚事也是由我父母亲主持操办;婚后她的家庭经济困难,时不时得到我父母亲的接济,送鱼送肉送米送衣服。所以,三姑一生很敬重我的父母亲,即使她在婆家受到家婆百般欺负受冤屈,年纪轻轻自缢身亡后,变成冤魂还敬重我的父母亲。下面的事例就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有时候让人真难以释疑。三姑丈续弦所生二子那年结婚,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上午,他去理发店理发,不知何原因,他突然昏厥在理发椅上不省人事,被其家人送到医院诊治。经医生诊断,他却没有什么疾病,身体各项指标正常,这真是急死人愁死人的事情。因此,家人只好问公(神)求助。公(神)曰:是已死去的三姑生气所为,她扼住那表兄脖子造成的结果。怎么回事?说是那表兄娶我同村同宗远房侄女,按农村习俗在举行婚礼前几天新郎官出面上门时,他只去新娘家和他生母外家,没有去我家导致我三姑(认为看不起我家,有不尊重之意)发怒责怪所引起。表兄家人问公(神)如何解结(善处)?公(神)曰:只叫我母亲去说一说就可以了。就此,表兄家人急忙到我家寻找我母亲,终于在田地里找到了她。他们说明来意后,我母亲二话不说,来不及回家换衣服就火急火燎随表兄家人直奔医院。在医院表兄病床前,我母亲严肃地说:“三迈(姑),大嫂我在这里,如果这事是你做,就不应该,明天你么子要结婚,这样不是让人笑话,请你放开。”话一落地,果真那表兄就醒来了,而且神智十分清醒,人好好的。随后,大家一起回家。举行婚礼那一天,表兄家又生怕出现什么意外,叫我母亲早早去他家驻守。在三姑所嫁村里,在她死后,如果哪家小孩非正常生病哭闹,村里人传说是惹怒死去的三姑所为,那些家长们就会叫我母亲上门说道说道,果真很灵验,小孩不会哭闹了。母亲生前这些事做了二三回。现在村里人如果生小孩,为了不让小孩哭闹,就暗暗求助三姑暗中照顾和保护小孩,视三姑为床婆神明,不敢随便惹怒不敬。三姑所葬之地是风水宝地,她暗中护佑她的儿子和续弦所生四个儿子及家人平安和发财,所以,他们至今念念不忘三姑,把三姑视为神明。由此,三姑后人一直以来很敬重我们家及家人,我们走得很近极亲。

父亲年轻时不太重视对母亲的关爱体贴,可能出于夫权思想的影响,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父亲动辄对母亲吹胡子瞪眼睛,大声大气的,可是父亲在最后人生一两年竟然改变了态度,很关怀体贴母亲,让母亲倍感温暖。可是好景不长,就在1983年,我参加高考那年,父亲患恶病医治无效,带着未了的心愿,死不瞑目地离开人世。我记得那年高考时间是7月的15日、16日、17日,与往年高考时间7月7日、8日、9日有所差别。父亲去世前第三天,即我高考的前一天,父亲虽然深受疾病折磨,但弥留之际的父亲的头脑都很清醒,知道他自己不久人世,并说出了大约的去世时间。大哥问父亲是否叫我回家,父亲回答很坚决,不能让我回家,需待我高考后才告知于我。之后,父亲就昏迷不省人事,并于7月17日早晨逝世。父亲到底为何死不瞑目,我猜想,一是我没有考上学,没有成家立业;二是不知母亲余生和哪个兄弟过;三是三兄弟没有分家。大哥面对父亲的遗体,说:“阿爸,这个家我来管,阿诚我会照顾他成家立业的,妈妈我们会善待。”大哥说后就用自己的手把父亲的眼皮抚闭上,果真父亲的眼皮闭上了。父亲临死前,看到我们悲伤的样子,就对大哥说:“阿爸今年64,是中寿,你人不要太难过。”真是父爱如山啊,临别了还念念不忘安慰母亲和子女。

少年夫妻老来伴。父亲仙逝前突发截瘫,病状严重,下半身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到医院后限于当时条件,在医院医治没有任何效果,医院劝我们把父亲带回家准备后事。从医院回家至仙逝前的一个多月里,正处于农忙,父亲由于下身失去知觉,再加上护理不善,在医院就出现了褥疮,回家后褥疮不断恶化,更增加了父亲的痛苦。在那个时候,主要是母亲陪伴在父亲身边,喂食喂水、洗澡换衣、喂药擦药、翻身按摩。特别是父亲大小便失禁,母亲不怕脏不怕臭,天天为父亲清洗4~5次,甚至有时父亲无法排便,母亲还要用手一点一点地为父亲从肛门抠出。如此,我们子女做不到,只有母亲做到了。父亲的仙逝,母亲伤心无比,几次哭得昏厥过去。在七期间,即七七四十九天,按习俗规例,每一天午饭晚饭,母亲每一顿饭都要供祭,在父亲灵桌祭桌旁落泪哭诉,哭诉对父亲的感情和怀念,哭诉母亲父亲两人共同经营家庭的经历,哭诉生儿育女的不易,哭诉处理左邻右舍兄弟姐妹、婆婶妯娌关系的不易等等。总之供祭每一顿饭时,母亲总是泪人一个,每一次都哭诉一个钟头以上,每一次都要家人安慰劝说才停止哭诉。自我懂事记忆至今,像母亲这样的丧哭情诉,我以为难有人可比。那一年因父亲的逝世,母亲突然变老了许多,人一下衰老了十多岁。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母亲对父亲逝世丧哭情诉正是两人感情深厚的表现。我对父母的情,父母的爱,也感怀至深。父母的仙逝,让我悲痛流泪,每每看到电视节目中有关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关爱情节之时,我都会触景生情,会想起自己的父母而暗自流泪。2004年某月某日,我参加一个素质培训课,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在一间关灯黑暗大堂里,导师让每一个学员大声呼唤你认为最亲最近最敬的亲人,我选择呼唤“爸爸妈妈”。在那样环境中,在几十个学员当中,我连续不断大声呼唤“爸爸妈妈”,在一声声的呼唤中,心中的情感如潮水般不禁奔涌而出,我哭了,流泪了,直到最后声音沙哑,大概哭了一个钟头。导师说:“你哭了,流泪了,说明你对呼唤的人感情深厚,是真情的流露,情感的发泄。”这一个环节结束,我依旧还沉浸在悲伤之中,还迟迟调整不过心态来。同班学员过来安慰我,让我跳出悲伤的心态,我说:“想起逝去的父母,真的难以一下调整过来。”

母亲一生还善于交际,走亲访友,联络感情,使远走他乡的人也感到温暖和亲近。由于子女的原因,母亲年老后时常会到加积、海口生活一段短暂的时间。无论在加积,还是在海口,母亲在闲暇时候常喜欢走访附近的亲友,唤起老乡的感情。有些我们原本不认识或是忘记的人,都通过她走亲访友的方式认识了。我的一个小学女同学,已经二十多年未见,即使见了一下子也认不出,可是母亲还认得。她的住处就和我的住处两楼相望,母亲通过接触唠家常,沟通感情,让我想起了这个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这个老同学还时不时上门问候母亲,有一年她煮了饭、蛋、肉、鸡专门送上门给母亲吃,让我们感激不尽(在农村,只有自己的子女会这样做)。那一年母亲已近八十岁,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走路不方便,老同学这样做,用我们农村的话说就是“解母亲心宽,让母亲赶快恢复健康”,即有祝母亲身体安康长寿之意。

母亲在世时,经常教育我们“兄弟要团结,不要相争打架让世上人笑话,相互之间要帮忙(帮助)牵拾(提携),特别是困难的时候。”这一点我们兄弟三人做到了。我们兄弟三人至今在村里还未分家,是一个大家庭。逢年过节回家,我们大家庭十几个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大家一起做饭菜一起吃,其乐融融,让村里人羡慕不已。2010年,在村里,我们兄弟三人合力建一起一幢三层560m2的楼房,这就是我们兄弟团结的见证,也是妯娌之间识大体通道理的见证。父母一生建过四次房屋,一是1954年建一间横廊,二是1974年建一间大屋,三是1985年拆旧屋建新屋,四是1992年建三间橫廊(屋)。父母为建房付出很多很多。

母亲一生很坚强,少年时坚强、年轻时坚强、晚年时坚强,尤其是在70多岁后患有帕金森疾病,使得她关节僵硬,双手颤抖,非常折磨人。特别是最后五六年,她的肌肉萎缩,起立行走不便,起卧困难,但母亲从不叫痛叫苦,她总是有一种不愿拖累子孙的潜意识。母亲年轻时很少生病,或许是劳动锻炼的结果。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60多岁以后才偶而感冒生病,但她从不轻易去打针吃药。母亲76岁那年在海口,半夜起来解手不慎跌倒,造成左手粉碎性骨折并发生移位。可母亲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忍着剧痛坐在洗手间不吭一声,直到第二天早上孙女蔡妮上洗手间时才发现,于是我们才连忙送她到医院接骨治伤。治疗期间母亲也从不叫疼,那份坚忍弥足感人。母亲一生做人本分,不占别人的便宜,她常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守本分,不要贪心,更不能有偷盗心,“多大庵蟹,住多大坑”,凭自己本事做人、做事、吃饭、享受。母亲骨折后,大哥本可以用公家车送她去医院医治的,但她不让用公家车送,怕影响不好。因此,送母亲去医院治疗都是由我用摩托车送的。

母亲一生节俭,解放前,她存有四个光银藏在柜子里,无论在多么困难情况下,她都舍不得花,留到我们四个子女长大结婚时作为礼物送给我们留念,每人一个,男女有份。子女儿媳分给她的一些钱财,她也不舍得花,积攒着,儿媳给她买的衣服她也不舍得穿,特别到了晚年母亲更是节俭,给孙子花钱她愿意,在自己身上花钱就不愿花了。她患病时,大哥出钱买营养补针给她打,她不舍得,买一些昂贵的针药给她治病也不愿意。母亲的寿室是她自己存钱买的,她仙逝后还存有5000多元留给子孙给她办理丧事和做佛,她想的是不让子孙更多的花钱,减轻子孙的负担。母亲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一直影响左右着她的后人。珍惜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个铜板,日子才可以越过越好。母亲生前非常痛恨赌博,看到二哥沾染赌博习气,非常生气,为了阻止二哥参加赌博,曾拿着“慑鸡竹棍”追赶他,不让他参加赌博,生怕二哥出什么事。这种拳拳之心,日月可鉴。

母亲一生能做许多粿食给子孙吃。小时候,母亲去水利工地做工,工地分给她半个“煎堆”,她不舍得吃,用树叶包着带回家给我吃,这半个“煎堆”我吃后记忆深刻,终生难忘。可是母亲临终前,最想吃的只是“粿籽汤”,然而我们却遗憾地没能满足她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子孙不尽孝的一种表现,至今我仍很愧疚。

是呀,那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子女,可是哪个子女又能真正报恩父母,让父母心宽?中国人讲孝道,百善孝为先。对父母孝顺是每个子女最基本的做人原则,违背了还谈何道德公理,以后还何以为人父母。孝,绝不仅仅是能够保证父母衣食无忧。因为父母更希望得到的是儿女的真情关心,有敬有爱才是真正的孝。我认为做子女的,父母在世时,应该多一点尽孝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尽量顺从父母的意愿,做一些父母乐意的事情,切勿过多违背父母意愿去做自己认为正确事去伤父母的心。父母老了最想的看到的事情是自己子女过得好,过得开心快乐。

而今,在当我们子女大多都生活在城市,有房有车,生活安逸,再想在父母膝下尽孝时,他们却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作为子女,在父母在世时,常回家看看,即使是没有能力时也要尽力去孝敬父母,有能力时则更要好好去关怀体贴父母,别出现让人遗憾的事情发生,要知“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人总在说,等到有钱、有时间了,一定好好孝敬父母,但你可以等待,父母不能等待。如上天有灵,愿父亲母亲在那里过得更好,在天之灵佑护子孙们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个个都过上好日子。

今年是母亲仙逝十周年,值此,作此文以回忆纪念母亲一个凡人一生的伟大经历与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借以与她的子孙后代共勉,是为祭。

2012年11月7日(三男鸿亲主笔,长男伟亲补充修改)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天涯我在
  • 发表于:2016/5/9 16:10:38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