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守岛一条心建岛一家人——记新中国第一批西沙人守岛建岛的事迹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5402
  • 回复:2
  • 发表于:2020/11/11 8:50:31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守岛一条心  建岛一家人——记新中国第一批西沙人守岛建岛的事迹

◇王锡均

黄亚俊,是一位离休干部,今年93岁。他祖籍陵水,少年参加革命,当过琼纵部队首长张世英的警卫员。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解放石壁等几个战斗,立下赫赫战功。解放后,转业地方,曾任琼东大路区武装部长,琼海农机局长等职。1959年3月,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工委、办事处成立,32岁的黄亚俊,奉命赴西沙,担任西沙人民武装部负责人,主管一个武装民兵基干连,成为西沙第一批守岛建岛者。他在西沙守岛建岛十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西沙。他对西沙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西沙守岛建岛中发生的每件事,都历历在目,记忆深刻,难以忘怀。我于1955年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大路区当资料员、文教助理,当年他任区武装部长,他同我很谈得来,成为挚友。他离休后,住在军休所,我同他往来更密。他曾同我谈起他在西沙守岛建岛那些动人的故事。我建议他把革命的一生,特别是在西沙守岛建岛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出版。后来他果然写成一本书,书名叫《红色革命人生》,我觉得他在西沙守岛建岛的经历有相当史料价值,我特以他提供的素材,并参考他书中许些资料,以“守岛一条心,建岛一家人”为题,写成一篇访问记,献给读者,也算是给社会留下一笔西沙文化的财富。


三沙,自古以来,是中国固有的领土。而开拓南海海疆的,则是中国沿海的渔民。自唐代始中国朝廷已把三沙列入中国版图,归琼州府管辖,派水师至三沙巡逻。西沙、永兴岛等岛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荒岛。鱼讯期,潭门渔民才驶船至西沙永兴岛等岛屿捕鱼作业。渔民基本以渔船作为居所。渔民上岛,先是到岛上的“孤魂庙”焚香奉祀“108兄弟公”。也到岛屿海滩上捉海龟。(当年还未有禁 捕海龟条令。)


1959年3月,中共广东省西南中沙群岛工作委员会,广东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成立,(县级建制)首府设在永兴岛。同时在岛上,设立粮所,商业、银行、邮电、医院、水产收购站等部门。还有西沙工委办事处各部门电台、人事部、警卫班、电影队等,共计72人。还有西沙渔业公司(鸟肥公司)人员16人。西海120船一艘,船长、大副、二副、船员等10人,包括驻海口西沙联络站3人,总共进驻西沙永兴岛101人。这101人,成为中国第一批在西沙守岛建岛的西沙人。他们肩负维护、捍卫中国领土、领空主权和开发建设三沙的神圣任务。


永兴岛,面积2.1平方公里(后有所扩大)。1946年国民政府永兴号军舰从日军手中接收西沙群岛,以舰名命名,以示纪念。西沙群岛,距海南榆林港337公里,距文昌清澜港344公里。西沙群岛地处亚热带,属海洋天气,天候炎热,天气变化异常,常有台风来袭。因远离大陆,信息闭塞。西沙人生活极其艰苦,遇上刮大风天气,船来不了,有时一两个月才来一次船。来了一次船,成为西沙人的特大喜讯。可看到亲人的信件,也有报纸电影拷贝,但报纸新闻,已成过时的历史资料。西沙永兴岛等岛屿,没有谈水。只在职工宿舍周边建筑地面大水池,容量80至100吨,水池储雨水,作为生活饮水。其他用水,如洗衣、漱口,洗澡等,则在地上挖60-100公分深的水坑,用地下潜出的咸水。而地面水池储的雨水,时间长了,水中产生一种微生物,对人身体健康有影响,但西沙人不去管它。雨水是淡水,水比油还贵。有一次,海军副参谋长张学恩来西沙视察,服务员用雨水给他洗脸,他知道后,板起脸孔不高兴地说:“西沙淡水,比油还贵,你知道吗”西沙盛夏气温高,常温高达35度,最高达37.38度。烈日下,办公室内的坐椅,坐上去是烫人的热。岛上无电,连电风扇也没有。酷暑所逼,男子汉脱光衣服只穿一条裤衩。女人全身穿衣服,那可受不了。然而受不了也得受。夜里用扇来搧风,半睡半醒捱到天明。


西沙人在岛上生活非常单调,枯噪。没有电灯,没有图书,没有舞厅,报纸是过时的,电影一、两个月才来一个拷贝放映。西沙人只有一个收音机,这是西沙人听新闻,了解国家大事的唯一渠道。当年进驻西沙的,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工作人员,以及银行、医院、粮所、气象、水产收购站等人员,均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有妻室、孩子。因大海阻隔,人各一方。按组织规定,每人每年只有三十天假期。一年十一个月,夫妻都是“牛郎织女”,相见只在梦中。但西沙人毫无怨言,甘愿为守岛建岛作出牺牲。西沙永兴岛,男多女少,没有小孩,没有学校,这是西沙永兴岛区别于国内任何地区人群生活的一大特色。1956年12月,鸟肥公司的杜永天,同卫生所护士张惠花喜结良缘,是西沙群岛唯一一对夫妇。他们婚后在岛上生育三个男孩,成为在西沙出生的第一代公民。杜永天夫妇珍惜在西沙天作之合的爱情结晶,先后给三个儿子命各为:杜西沙,杜南沙、杜中沙。此事成为西沙的新闻。中国青年报、人民画报都作了报道。杜氏用岛名给儿子命名,成为一个新闻人物。而杜氏三个儿子,也珍惜岛名命名,为了不负三沙,三兄弟都很争气,发愤读书,受过高等教育,个个成才,杜西沙(中共党员)曾任海口市公安局督察官;杜南沙(中共党员),曾任海南省法制局劳教处副处长;杜中沙(中共党员),曾任中国银行海南省鉴管局经济师。杜永天(中共党员),后任海南省公安厅侦察科科长、培训部主当任等职。1973年公安部授他一级警官职称。1997年退休。杜氏一门四杰,在西沙以守岛建岛为荣,以“老西沙”而自豪。


第一批西沙人,在守岛建岛中,一心一意守国门,为建设西沙作出巨大的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沙永兴岛没有码头。每次海南来船,都停泊在离岸二千多米的浅海中。船上装载的几百吨建岛物资,诸如水泥钢筋等。船一到,全岛干部职工总动员,上到船上,肩扛手提,把物资装进舢板,一舢板一舢板往岛上运。再而又把岛上的鱼鲜品,装上舢板运到浅海装上大船。这种抢运物资劳动强度大,但西沙人不怕苦,不叫苦。工委书记黄统保,有一次抢运物资晕倒地上。民兵把他抬到医院抢救。苏醒后,他又出现在抢运物资的队伍中。工委副书记曾光耀,战争年代失去一只眼,每次建岛劳动,他都坚持同大家一起劳动。酷日当空,照的他唯一一只眼睛,直流泪。他用手巾擦了擦,坚持在工地劳动。西沙属海洋气候,台风多,说来就来,每一次台风来袭,总是全岛男女齐上阵抵卸台风,抢救物资。有合力拉大船上岸的,有加固门窗的,有到浅海中放养海龟的栏中捉海龟上坡的。台风来了,大家各守岗位,守在屋中,听一夜台风呼啸到天明,谁都不合一眼。天亮照常上班。


西沙永兴岛,东岛等岛屿,遍地生长的麻枫树、羊角树,树高枝茂,郁郁苍苍,一片翠绿,成为岛上亮丽的风景。这些麻枫树,羊角树,成为千万只鸟棲息做窝孵子的家。鸟以树林为家,在岛上成群结队,飞出飞入,一批又一批,成百上千,遮天蔽日,非常壮观。这种鸟,名叫铿鸟,西沙人叫白鸟,西沙人知道铿鸟是航海的好“导航”。铿鸟出入岛,定时间,有范围,有规律,每天在岛周围70至90公里觅食。在海上行船,一见有鸟,就能判断离岛远近。那些来西沙的船只见有鸟飞,就知道离岛不远了。西沙人爱鸟,保护鸟,成为西沙人的一种道德品格。每次台风来袭,麻枫树、羊角树,树枝被拧断,一只只铿鸟被风刮跌落一地。台风一过,西沙人别的事不做,先到树林中,把地上的铿鸟收拾,剔去沾在身上的泥沙杂物,放到树枝上。西沙人爱鸟,人鸟和谐相处共居一岛,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典型。


在西沙永兴岛有一个武装基干连,其成员从各市县退伍军人中抽调组成,他们中有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有参加抗美援朝在上甘岭战役中坚持43天战斗的老英雄。有40%的人打过仗,党团员占50%,武装基干连配有冲锋枪,机关枪,全自动步枪,57无力后座炮,12.7高空机枪等。这种配备比当时国防军连队还强。当时西沙工委,以武装基干连队为核心,组织各机关人员参加民兵组织,实现“全民皆兵”,人人配有枪枝,人人参加军事训练,做到会射击会投弹,会利用地形地物,在烈日下“摸、爬、滚、打”练得一身本领。上级有任务下来,个个都能上战 ,出色完成各种任务。


1960年6月,一天西沙工委接到海南军区指示,组织民兵配合海军383、389舰,到某岛执行下海打捞任务。民兵连长麦邦桐和西沙渔业公司副书记黄良秀,带领40名懂水性,作风过硬的民兵,在没有潜水防护设备的情况下,沉下十余米的海底,硬是把一箱又一箱十多公斤重的军用物资捞上岸。按时完成上百吨军事物资的打捞任务。受到海军舰队首长的表扬。海军舰队首长赠一支“54”手枪给民兵连长麦邦桐。广州军区、海南军区奖给参加打捞物资的民兵每人一个毛主席像章。


1965年11月的一天,西沙观察台的邝其成同志(军区侦察参谋)报告,永兴岛东南方向一海里海面上,发现一个不明漂流物。工委决定由渔业公司民兵连长麦邦桐带领孔献纪、李连芳、伍明益、陈贻吉等七位民兵,乘船前往侦察,因海上风大浪急,漂流物被大浪冲击,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入水中,难于接近。经大家多次与漂流物周旋观察,发现是一架美国无人驾驶飞机。大家立即潜水用绳子拴着无人驾驶飞机,开船将其拖回永兴岛。工委将情况上报海南军区。不久,国防科委来电称,“无人驾驶飞机每个螺钉都要保护好,不得损坏。”不久,无人机上送海南军区,西沙民兵受到上级表扬。


1964年10月一天,西沙观察台报告,七联岛南沙洲(也叫红草岛)上,发现一面国民党青天白日旗,还有人影出没。工委书记黄统保立即抽调军区参谋邝其成。西沙工委政工组长柯盛尊、渔业公司民兵连长麦邦桐,带领民兵伍明益、陈家太、吴多才、陈贻吉、孔献纪等38人,乘两只机艇前往南沙洲侦察。他们以捕鱼的渔民打扮,分兵南北两路上岛,从不同方向接近身份不明的人。结果发现9人都没有枪械,经询问,才知他们是台湾的渔民。民兵们把他们蒙着面带回永兴岛。临走拔掉那面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丢进大海。经请示上级,将这9位台湾渔民送往海南,而后送往台湾。


1967年11月一天黄昏,一驾外国飞机突然闯入永兴岛上空盘旋一圈,投下三包东西,又盘旋一圈,再投下6包东西,外国飞机突然闯入我领空,首先发现飞机的气象站站长韩玉峰,立即指挥民兵用机枪对准飞机射击。渔业公司的民兵,也用机枪射击飞机。由于民兵用的是步兵武器,没有射中飞机。民兵检查,飞机投下七包白米,一包白糖,一包椰子菜。包里都有子弹头,说明民兵射击目标的准确性。后报军区验证,这些白米等物资,是法国投给珊瑚岛驻兵,却误投西沙永兴岛。我驻岛民兵获得白送的战利品,不由欢呼跳躍,喜不自禁。


第一批入驻西沙的西沙人,大多在岛上坚持守岛十年以上,有的多达二十年。他们以岛为家,甘受吃苦,甘受烈日暴晒,甘吃不清洁的雨水,甘受一个又一个台风袭击,甘受没有电灯、没有风扇、没有歌舞厅等文化娱乐享受,愿做夫妻两地分居的“牛郎织女”……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西沙。他们守岛建岛,履行捍卫祖国领土领空,开发建设南海海疆的神圣使命,作出巨大的贡献。“守岛一条心,建岛一家人”,是他们提出的口号,渔业公司一名干部,把这个口号,用刀刻在一棵大树上。这口号成为每批西沙人上岛必看必记于心的警言。也成为一代又一代西沙人传承的“西沙精神”!


岁月如河,汤汤奔流去。从上世纪1959年至今,时间已过半个多世纪,当年第一批进岛守岛建岛的西沙人,大多已是八九十岁的老翁。而且有人已乘鹤西去,不在人间。在这半个多世纪中,西沙守岛建岛人,已换了不知多少届,多少人?在历届西沙人的共建下,西沙面貌发生了称得上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今,永兴岛,已成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已成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三个群岛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岛上楼房林立,有政府大楼、学校、银行、邮局、商店、宾馆、图书馆、气象站、驻军基地等教学、营业、办公、阅读、住宿大楼。有飞机场一个、两个5000吨级码头、容量400千瓦的发电厂、两万吨雨水净化厂。西沙卫星通讯系统已开通。环岛水泥路四通八达。西沙永兴岛,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海上新都市。


人上了年纪,喜欢怀旧。那天,我去嘉积北门军休所探望“老西沙”黄亚俊。他从房间蹒跚出来接见我,我问他:“你认得我吗?”他说:“记不起来了”。我告诉他我的名字,并说起跟他住来的事,他只是“啊!啊!”地应着,未知他认不认出我来,毕竟他已93岁高龄。他儿媳妇给我倒茶说:“爸爸患了老年痴呆症,什么事,都记不起来了。但他忘不了在西沙的那些事,每天都捧着他写西沙的那本书,一篇一篇地看呢!”他儿媳妇这一说,一时触动了我的感情,不禁眼里溢出泪水。黄亚俊,让人好尊敬的“老西沙”!临走,我邀他合个影,他欣然同意。也许,他已认出了我。合影,是他儿媳妇用我手机拍的。愿“老西沙”健康长寿百岁!



作者同老西沙黄亚俊合影

  
  • 雷迅
  • 发表于:2020/11/11 9:13:24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 云山野竹
  • 发表于:2020/11/16 10:50:07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王锡钧老主席笔耕不辍,《守岛一条心,建岛一家人》一文,以介绍老革命黄亚俊为线索入手,把当年第一代三沙的守岛人、建岛人的生活,丰富生动、鲜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通过一个又一个守三沙、建三沙的生活点滴中,了解并感受到第一代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三沙建设者的生活风貌和精神品格,从而成为教育和激励后人守疆卫海的一篇好教材。王老主席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人生奋斗精神,值得高度的尊敬和赞扬。[强][强][强][玫瑰][玫瑰][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设置签名,彰显个性~解读人生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