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说“缘”(代序)

  • 南山浪人
楼主回复
  • 阅读:12907
  • 回复:3
  • 发表于:2021/2/2 10:09:39
  • 来自:广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说“缘”(代序)
 陈君积


前言:海南著名作家马瑞曾是我的学生,现居海口,其老家在红色娘子军的故乡琼海市。不久前,他为位于万泉河畔的旅游胜地船湾村的故乡编辑出版《船湾村文集》,邀我作序。吾以力难胜任推脱而不免,遂以此文代之。


俗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当面不相逢。”星云大师云:“缘聚则成,缘灭则散。”网上云:人人皆有缘,处处皆有缘。其实,关于“缘”的说法,社会上、佛书里尚有很多种说法,吾非崇佛、崇“缘”之辈,关于“缘”的认识,只是道听途说,粗浅得很。虽说见识粗浅,但近几天,我将自己的某些遭际与“缘”联系起来,忽悟到:吾与海南、琼海、龙江确有某种“缘”的牵挂。为啥?请让我慢慢道来。


五十年前,华师大毕业分配时,同班谢某得知初步方案将他分到海口,即到领导面前慌称他乃独子,必须照顾,领导不究就里,就抓我替换。我一言不哼,在旧麻袋里塞进老祖宗留下的那张薄棉被,手提老祖宗留下的那个薄革面的小箱子,坐五等舱漂海赴琼。到了海口,在教育处安排的华侨大厦住了三天,等待安排具体单位,却忽然接到通知,说我不能留在海口,要我到琼海报到。具体情况是:原来同年级林某是琼海人,已直接前往报到,教育局不满意,要求教育处另派一人。原来如此!我依然一言不哼,背着行李孤身独往,数日后通知我到嘉积中学报到。一晃就到71年,在嘉中干了八年,自认还不错,领导也满意。潮州与琼海相距1100多公里,此一“缘”也。然而,当年暑假返乡结婚刚回校,人事即告知,已将我调到龙江中学。我依然一言不哼,一人不找,隔日一早,便单独拎起行李走了。事后得知,该校新办高中,黄校长与嘉中高校长关系甚笃,要求嘉中支持。当时,我老伴已从中山医学院分配到石壁医院,龙江就在万泉河对面,如此偏远之处,我不去谁去?一晃又九年过去。这段时间,也许更接近农村,见闻更多,便发表了若干小说诗文,还有一个快板剧《祖孙学大寨》,与红线女的作品同时刊于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文化室》,引起县文化馆重视,特地赠我“优秀业余作者”的桂冠,此又一“缘”矣。


80年我调到琼海师范,该校赶热潮,招了俩高考“补习班”。领导知我多年教毕业班,就安排我任班主任。当年的这个所谓“补习班”,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彼此互不相识、程度参差不齐,说句不好听的话,可谓“乌合之众”。我尽全力讲课,其他事情基本不管,学生也没认识几个。但由于学员们的刻苦努力,这一年却考得很好。高考后我回家探亲,邓校长很高兴,特意给我写信报喜。没想到,这段相处仅仅数月的日子,却结下四十年后的奇“缘”哩!怎讲?


去年十月九日,吾买菜归,走在楼梯间,忽接一陌生电话,对方称其乃当年琼师“补习班”学生许志明(后来获悉,他担任美国海南商贸总会副会长),已联络到“补习班”八十多位同窗,还费尽周折联系教过“补习班”的老师。接电话后,我激动不已,掐指一算,暌违四十一年了,难得他们还记着我,这真是难以形容的“缘分”呵!当夜,我这个严重失眠者更难以入睡,爬起来写了一首诗:“琼师结缘卌年前,岁月飘忽如尘烟;千里寻师费周折,尊师浓情重如山。”事情并未到此为止,通过许志明这座桥梁,很快便有马瑞、王国平(诗人)、谢礼坚(校长)、陈茹、莫海涛(海南著名实业家)、朱德卿等昔日学子发来微信“结缘”互动了。


此“缘”还在不断发酵延伸加深。最近,马瑞将《万泉河畔的文渊村》的书稿发给我,说打算出版《船湾村文集》,并邀我任“责编”、写“序言”。我回应道:为船湾村出“集”立传是大善事,文章千年事嘛!但要我任“责编”、写“序言”恐难胜任,希能另聘贤达,理由如次:1.我虽在龙江八九年,但孤陋寡闻,对龙江的方方面面了解甚少,至于船湾村连名字都未曾听到。2.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我属落伍之人,说话恐言不由衷,不合时宜。3.毕竟年纪大了,思维迟钝,视力也差。马瑞是个热心人,又十分客气发来微信,称“责编”可免,序言“非你莫属”,王国平也发来微信相劝。我沉默良久,反复思忖:马瑞发来文稿,也许是让我续四十年前之“缘”,补上昔日对龙江之“寡闻”。于是,第二天晚上,我便给马瑞发微信:“试试看吧。”


我将手机里的文稿转入电脑,认真研读起来,从篇篇美文中享受“续缘”之乐,的确获益良多。读马瑞《龙江流日夜》,知万泉河龙江段“东岸状似一条龙,故名龙江”,知“龙江,是个人杰地灵,人文底蕴浓厚的地方。”读吴越《春风又绿文渊村》,确确实实补足了我对船湾村的空白,具体了解了船湾村“自然环境保持完好”、“文渊人淳朴厚道性格形成的文化风韵”、“时代的变迁,使文渊村与时俱进”。在这里读到吴越美文,也可谓一缘,记得他是我的同事钟应星的得意门生,2017年我曾在他主编的《万泉河》发过诗文,他还为我提供著名作家周仕科老先生的电话,真谢谢他。马瑞在《船湾村漫笔》中说:“识得船湾村,并有所加深了解船湾村,是始于识得村长蔡兴暖开始的。”提起蔡兴暖这个名字,我十分熟悉,很快就联想起一个个子高挑、行动斯文的龙江中学学生。也许是学业优秀,上课时屡屡提问他,故留下深刻印象。王苏广《平凡中的不平凡人生》说的一段话:“中学时代,同窗两年的学友,他给我留下的印记有二,一是个子修长偏瘦,穿着得体整洁;二是说话温和略带磁性。”印证了我四十年前的印象没有太大偏差。而朱德松在《静美船湾》中的一段话:“村组长蔡兴暖说了一句很有见地的话:没有突出产业支撑的任何特色村,最终都是会渐渐褪色的特色村……看来这个相貌平平的庄稼汉,除农活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思维见地也非常了得。”让我对蔡兴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范南虹《船湾六胜》说“村长蔡兴暖叮咛又叮咛,希望每个到船湾村留下足迹的人,都能为船湾村留下作品,可文可诗,可书可画,船湾村人要把这些作品收集成册,一是让更多人了解船湾村,二是让船湾后来人可见曾经的船湾村。”由此可见蔡兴暖这个新时代村官的崭新风貌:既重物质,也重精神;既着眼今天,也放眼明天。读诸君美文,方更了解昔日学子蔡兴暖,此也一难得之“缘”矣!麦邦盈《龙江采撷》中提到非船湾村人的王国平:“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就喜欢写诗,退休后更是无法收手。在他乡下的新屋里,我们看到了他创作的16本诗集,大概地算了一下,这些诗作应该有上万首了。”我与王国平也可谓一“缘”,上面提到的许志明与我取得联系没几天,他就驾许志明之云“自我介绍”,入驻我的微信,此后便微信频频,一发不可收。他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对诗的痴迷,微信里,发现他几乎天天有诗,有时一天数首。其热情几人能及?我曾在微信赞他:“激情澎湃,诗情满满。”


文集虽以“船湾村”冠名,其实它仅是龙江的典型代表。阅读文集,不仅为船湾村,也为整个龙江的那村、那景、那人、那情所陶醉。美文、美诗的作者们,有“缘”来到船湾村,来到龙江,见识此地的山水美、人情美,并以精彩的文笔,为船湾村、为龙江立传,陶冶今人,启迪后人,这的确是功德无量的盛事、幸事,值得热烈庆贺!


寥寥数语,权当为序。

  
  • 雷迅
  • 发表于:2021/2/2 15:07:53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 天涯我在
  • 发表于:2021/2/3 7:58:55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任劳任怨,桃李满园,给陈老师点赞!
南山浪人
2021-02-03 15:26:04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