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松涛水库游,见证铁牛魂一一琼崖革命后代重走烽火路(续)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6560
  • 回复:2
  • 发表于:2021/3/26 12:30:25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南国松涛碧映天,铁牛挥臂战蛮荒。
莫道无人野岭地,英雄留下金银山。
一一木子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松涛水库题字)

(1960年2月,在水库兴建的关键时期,周恩来总理专程到儋州考察松涛水库建设情况,并为松涛水库题写库名)


2021年3月18日、19日是海南革命史研究会组织研究会成员(琼崖革命后代)红色之旅西线行一一重走烽火路。这是继去年2020年12月6日第一次红色之旅东线行后的又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研究会会员进行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既"四史"教育。

第二次红色之旅一一重走烽火路,昨天(2021年3月18日)参观临高角解放公园、昌江核电站、渡海先锋营白马井登陆点、海花岛;今天(2021年3月19日)继续参观松涛水库、石屋大队、东坡书院。


(“松涛水库建设者”雕像)

这天,我们(琼纵、四野后代,海南革命史研究会成员)一百多位同志在海南革命史研究会会长符永健(海口警备区原司令员)、研究会副会长陈超平(兼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郑小东(副会长)、林书玲(副会长)及李桂海(副秘书长)等人的带领下,来到松涛水库。

炮火连天抢占沙滩、进军海南岛扫除国民党残兵败将、解放海南的第四野战军及琼纵部队的英勇战斗历史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的游览观赏松涛水库,回顾建设新中国建设者们的奋斗历程一样让我们感触极深:美好的江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人民的军队打下来的,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而建设美好的河山也一样是需要建设者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血汗才能取得的!

这里用海南革命史研究会成员、琼崖革命后代文学社成员王坚红同志的一首词作一个承上启下的概括吧:


沁园春. 记辛丑三月红色之旅
◎ 王坚红


南国阳春,碧尽云舒,一色水天。悼当年鏖战,东风送暖,强登海岛,马井为先(注1)。帆指临高,伯陵线破,携手歼仇唱凯旋。七幺载,念英名镌刻,承志心间。

荣观核电前沿,访书院东坡瞻古贤。又松涛水库,村官石屋,感求民祉,实干相传。更喜今朝,标明道畅(注2),两会新图绘百年。车轮转,有欢歌笑语,一路联翩。


注:1.马井指白马井;2.标明道畅,指目标明确道路通畅。

2021.03.20


下面是水库的基本情况:

“松涛水库位于南渡江上游,是全国十大水库之一、海南省最大的水库、海南省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区,是集灌溉、防洪、供水、发电、通航、养殖、造林、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综合水利工程。

松涛水库北起纱帽岭,南至细水山区,东面与琼中县接壤,西与白沙县毗邻。跨儋州、白沙和琼中三个市县。湖岸线长544公里,水面面积130.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33.4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量20.83亿立方米,年平均供水量12.87亿立方米,最深水位70米,一般为30至40米。”

1958年7月,解放军某部第二分队奉命挖掘导流洞,标志着兴建松涛水库的序幕全面拉开。从全国和海南各地抽调来的6万劳动大军会战松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靠肩挑手推运土筑坝,挖平了13座山头,相继建成了松涛大坝、副坝、南丰遂洞、渠道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1963年,松涛水库首次成功放水,灌溉农田12.3万亩。……

这次我们参观松涛水库,只是在大坝这一片区域。也许为了环保、为了大坝的安全,早就取消了以前曾参观发电站、船游水库水域、船歺吃水库鱼的旅游项目。这是一个很明智的作法。

我们虽然只是在大坝上走走看看,在大坝下的文化长廊展览馆、雕塑公园里看看、听听大坝领导的讲解也是非常非常的兴奋与快乐。也一样感受到大坝的雄伟、山水的秀丽、建设者管理者的伟大和无私奉献!

我网选水库水域风光的三张照片,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未能涉足的区域是多么美丽、多么地引人心飞意翔、我们的海南岛天有多蓝、山有多秀、水有多清、人有多伟大!

特别是下面这一张“俯瞰大坝”。在没修坝前曾是南渡江的上流河往下流泻。现把这“大口”阻住了。经蓄水形成许多个岛湖。还真有点如毛泽东词《水调歌头 游泳》里的韵味。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那么,水库是如何做到发电和灌溉的呢?

这让我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我曾二次游松涛水库的情景来。

第一次让我有幸地参观到发电站,那是一个隐形的发电站。何谓隐形?就是从外表上看是看不到发电站的建筑物的。它建在水库旁低于水位的一座巨大峭壁山的底下的大地洞里。建筑物很宏伟,利用大自然的结构,自然地非常坚固,里间放着几组的大发电机。利用高山的落差。在地表面竟看不见机房也没听到发电机发电的轰轰声。因地制宜,设计建造得非常巧妙。这都体现了设计者建造者的智慧。也很符合当时备战的需要。如何引水到发电站的?在发电站上方的不远处挖掘一条深过水的河床的大沟水槽引水流下发电站,即使干旱水位低,也有水流发电。发了电的水就顺势流去建好的水渠去灌溉了。

这巨大的工程、复杂水利系统,当年却用简单落后的劳动工具和测绘仪器,这不能不惊叹水库建设者的艰辛、智慧和伟大。这样的事例在建水库发电站中是的极少的。据说为了这水库的建成,许多的建设者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雕像前留影)

松涛水库的水域非常的宽阔,水充满着一座座馒头似的山的之间。当年,我们坐艇船游时,就像穿行在或圆或长条行的山头中行走,水流面有窄有宽,更多的如湖,看不到边际的湖。那是绝色的美景!水清山青,明镜可鉴,碧水照影,偶见山花浪漫,时闻俊鸟鸣翔。人在水中穿行,如在画间闲庭……。库中肥鱼,纯清香甜,不含土味,入口爽滑。超天然美食无污染,世间难找。可媲美西沙南沙海味……

一下车,“松涛水库”四字艳红入目,周总理亲笔题字,刚柔并济。有石头刻着、有木板书写,大家纷纷在此留影。



大坝如同一条宽敞的大道。


走上大坝,大家兴致盎然,举目四望,极是舒坦,边看边说,甚是痛快。
(右起:陈超平、符永健.、水库领导、黄雄、李丽、晓菁、王坚红等)


走走停停,说说看看,听听水库领导的介绍。




瞧,多美的画面!天、山、水、坝自然浑成!干干净净,亮亮堂堂。





(这是从文化长廊摘录的一首诗文)


大坝拦洪,水库蓄水后,1962年6月,戏剧家、诗人田汉来访,乘船游览库区有感,咏七律一首。


峰回路转入番洋,万里松涛汗血香。
始信渔舟横树杪,居然机艇过山梁。
白云堆下峦深紫,碧草坡头草嫩黄。
何止腩鱼无限美,渠开早救岛西荒。




面对青山绿水和大坝,大家纷纷留下倩影。
左起:逍遥居士、符永健(海南革命史研究会会长、海口警备区原司令员)、黄雄(琼纵子弟文工团团长)、欧敏(琼崖革命后代文学社副社长、诗人)


(文工团部分成员  中间:文工团副团长潘德文)


(文工团部分成员)


文工团部分成员
左一:琼纵一等功臣之女陈美庆
左二:文工团节目主持人茉莉花

海南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某县原组织部长、省宣传部领导林书玲接受某报记者的采访,她简述了老一辈的光辉战斗一生,赞老一辈高尚情怀及对后代人的影响和教育,表达后人们要遵循革命先辈的教导,要做一个忠诚党、对祖国有用的人的决心。

林书玲副会长的话,极启发和感染了我们。





琼纵子弟文工团也来劲了,竟唱起《我们走在大路上》歌曲。

在坝上远眺周边,倒是别有一番景致:这曾是一条河道,如今大坝一拦,水已改走它路。所见苍翠无尽,还真有一点“沧海变桑田”之感。


从坝上往下看,有二行红瓦顶直角的文化长廊和一个小公园。这是个小小展览馆,却展示了水库的昨天和今天。


这张您看到了什么?

除了近前有小粉色的龙眼树,还有“吹烟袅袅,槟榔深处有人家”。

这人家便是守护大坝的干部职工的宿舍了。

您是松涛水库和大坝的守护神,日夜守护着它们!这不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深山老林把根扎,扛起责任有担当。

一片丹心在玉湖!170神韵铁牛魂。



那山那水摄不尽,只因仙境在眼前。


(研究会成员李丽)


(左起:木子 林书玲)


(四野子弟们)


在大坝上看测水位的小楼)


我们来到了坝下库边的两条文化走廓和雕像公园。

这右边的一行墙面上贴有国家或省领导人到库区的照片,,特别是咱们的周恩来总理1960年2月9日来海南视察到松涛水库,亲自为松涛水库题写库名,这对正在水库建设中的海南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激励一代代松涛人以实际行动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和期望,管理好保护好海南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为海南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下面选择了几幅图展示:




这张照是当年建水库的劳动场面





这左边文化走廊展示有:省内主要各坝的图片、建设松涛水库当年的劳动工具测量仪器及放映电影机等等。


什么是松涛“170”精神?因为我们在参观过程中常听到“170”这词!

松涛“170“精神一一靠艰苦奋斗 与洪水赛跑 用忠诚筑坝

1959年2月26日南渡江截流。由于讯期来得早,来水量比往年多,导流洞尚未打通,堰前水位迅速上涨。早在1月初,水利部检查组在视察检查松涛水库工地时,就将其鉴定为“施工危险工程”。

如果,在主讯期到来之前,不能将主坝填筑海拔170米高程, 洪水就有可能冲垮已建起来的大坝,危及到下游40多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工程处在背水而战的骑虎之势,为了摆脱“危险工程”的被动局面,一是要尽快把导流洞打通, 将堰前蓄水导入原河道南渡江,以降低堰前水位。二是尽快把主坝建到170高程,使之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为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总攻“170”的战斗正式拉开了序幕。此时的工地日夜沸腾。山头上、土场边到处红旗招展, 人山人海,如火如荼,坝面上,履带和胶轮拖拉机牵引着几十顿水泥的碾子来回穿梭。运土汽车,成千上万的胶轮手推车奔跑在不同高程的运土路上,一条条运土大道宛如一条巨大的运输带,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大道,不管是骄阳当空,还是寒冬雨雪,昼夜不停地向大坝进土,做到人停工不停,整个工地沉浸在“一切为了170”,运土的人流来回相会时,也相应发出一切“为了170”的共同强声,所有参战的干部、军工、技朮人员和民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切为了170”已成为工地建设者们的共同目标和共同语言。

在全体参战民工的共同努力下,大坝填筑迅速增高,但是,由于当时讯期来得早,四月中旬,库区上游连续几天下雨,南渡江水位迅猛上涨。到了下旬,坝前水位由截流前的125米高程上涨至144米,离主坝高度146米仅差2米,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危急万分的严峻形势下,总指挥部又发出“水涨一寸、堰涨一尺;水涨一尺、堰涨一丈”的动员令,要求全体干部、军工、技术人员和民工争分夺秒,与时间和洪水赛跑。水库党委书记李黎明三天三夜没有离开过坝面,听汇报、找对策、作决定。各民工团纷纷组织“敢死队”等抢险队伍,准备麻包沙袋等抢险材料。各团组织民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人人出满勤干满点;装满车争分夺秒,万众一心,不畏艰险,抢筑围堰。4月26月堰前水位涨至144.4米;主坝抢筑至148米高程,如终跑在洪水的前面。4月27日零时导流洞抢通泄洪,紧张气氛稍有缓解。

但是,抢攻“170”战斗并没有停止,任务更艰巨,时间更加紧迫。5月进入汛期雨量不断增加,加之国家经济困难,民工口粮从每月42斤减为38斤,干部口粮从每月28斤减为24斤,油、肉也相对减少,体力消耗大体质下降,出现浮肿、肝炎、夜盲等症状。为了鼓舞斗志,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各民工团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边实践、边改革,逐步实现取土爆破化,装土码头化,运土车子化,压土机械化。汽车装土码头,每装一车用时不到一分钟,装土进度和工效不断提高。5月上旬创造月进土:31612立方米的最高记录;由于主汛期逐步临近,雨水不断增加,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根据当时情况和形势分析,总指挥部于7月1日在坝面举行誓师大会提出:“苦战一个月,夺下170”。广大干部、民工团结协作,斗志昂扬,服从指挥,不讲价钱,忍受着疾病、饥饿的煎熬,一心扑在战胜洪水的战场上,1959年8月5日主坝按时填筑到海跋高程“170”,取得第一期拦洪工程的伟大胜利。从此,“松涛人团结拼搏,不畏艰险,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勇于牺牲和洪水赛跑的”170”精神”从此诞生了。

这就是“铁牛魂”!

这是建设者的奋斗精神!

无私为民为国精神!

当代社会需要这种精神!

可见“170”已不是一组数字,而是表达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情怀。

时代需要这种精神、这种力量、这种情怀!













左:海南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郑小东
右:海南革命史研究会会长符永健同志



在小公园里摆放着好多个的大水泥轮,有的有突出来的铁角,有的全身有一个个的小洞,而小洞原是一个个的铁脚,因年代久远脱落了。据介绍,这些羊脚碾是用来填筑大坝时碾土用的,只有来往不断地一层层碾土,大坝才结实,这是千秋大业的工程。








小公园中最引人驻目的是一尊“松涛水库建设者”雕像:雕像的正面基座题字为“松涛水库”;右边基座题字为“松涛水库建设者”,左边基座是段介绍的文字。背后是雕刻着:

一一170精神一一

靠艰苦奋斗

与洪水赛跑

用忠诚筑坝

在基座的上方是一组劳动的人群雕像:前面这位建设者躬着背的拉着小轮车、后面右边是女性建设者,挑着一担滕编装土的篮子,左边的那个站立着手里抓着一柄铁铲。

这是当年筑坝场面的一个缩影!这是建设者之歌,代表着千千万万建设新中国的英雄形象。是“170”精神光辉形象。没有他们的血汗付出,就不会有松涛水库的今天!

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依然需要这种精神!


(绿树中矗立着一尊雕像)











水库领导给我们讲当年建设松涛水库的故事。很感动!他们的精神正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精神,我们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忠诚,早日实现中国梦!



(在公园里看大坝)


(这也许是观察楼)


(在雕像前留影)




















再见了,水库的守护者建设者。
再见了,松涛水库,
祝福你永远是山青水秀!

文/图/木子
2021年3月25日

  
  • 雷迅
  • 发表于:2021/3/26 13:42:36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 姚俊宇
  • 发表于:2021/3/31 6:37:22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松涛人团结拼搏,不畏艰险,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勇于牺牲和洪水赛跑的”170”精神”从此诞生了。
这就是“铁牛魂”!
新时代
我们需要这种精神!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