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鬼节说施孤文/朱德松

  • 海南村牧歌
楼主回复
  • 阅读:1153
  • 回复:3
  • 发表于:2022/8/11 13:15:45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传统的盂兰盆节,也称“兰分会”。原为佛教徒为追祭解救先人亡灵,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佛教仪式。后来传入民间,便成为象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一样的传统节日。典藉上将其称为中元节,海南统一的叫法称为“七月半”。
      与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中元节同样有举家拜祭祖先的习俗,但加入了一些不同的内容。此外有区别的还有,虽名为中元七月半的节日,流变到今天,在许多地方已不再限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才过节。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佛道的结合使这个佛教徒恪守的既定日子在民间变了调门——只要在七巧之后十五之前的任何一天,都可以是“做七月半”的日子。关于这种衍变,也有多种的讲法,哪种讲法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完全不必拘泥于任何一种说法,对错似乎与这个节日无关更与本文无关。大家都知道这个习俗,也知道它的缘起和原定的日子是哪一天就行,用不着为哪一天去过这个节才算正宗而争议。在这件事情上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哪一天过?包括过或不过都没有谁强迫于谁的成份在里面。

     中元节是“鬼节”,其他的传统节日,虽与拜祭有关,却是佳节,这是有区别的。

     过中元节不仅在全中国有大相径庭的地方,就是在海南各地,情形也是大同小异。 海南的中元节,最有特色和最为奇葩的,当属七月十五晚上的施孤。
在人口聚集的大街小巷,以及大大小小的海边渔港,居民在住家周围遍插香烛,摆起斋吃,焚帛烧宝,施舍孤魂。用燃点的香摆成各式各样的香花图案,把供品圈围起来,然后祝请那些意念中存在的鬼魂来格来尝。为那些没有亲人在世的孤魂野鬼送礼物,为他们送这些吃的用的和花的,然后送他们回阴府。
有些人把这种现象视为迷信,也似乎是迷信。因为鬼是我们编造出来的东西,谁见过鬼?有些人把这看作是乌烟瘴气,乌烟是真有的,烧燃的香烟雾缭绕,纸钱烈焰熊熊,能无烟吗?瘴气未必有的,因为香的香味能令人醒神,瘴气入鼻则令人昏然窒息,除非你有本事烧上迷魂香,否则与瘴气完全扯不上边。
       我的观点,一个延续了千余年曾经被无情风雨摧残过的习俗,好几次被某些人试图用权力将其连根铲除,但它仍然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信仰之间,以及生存理念,精神价位,生活习惯和等级差异,都无法相互比拟的状态下,一直的流传下来,一直是香火鼎盛,难道我们可以用简单的一句“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思想沉滓泛起”,这种貌似权威,庄严的判语,说得清事情的本原和解决得了这个“传统痼疾”吗?恩格斯曾经引伸黑格尔哲学上的一句论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才能够存在”,对社会现象作分析解释。那么,人类社会进步至今,无神论,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占压倒的绝对优势,十年文革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尚记忆犹新的今天,何以如此的“传统痼疾”非但没有消除,而且呈现“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茂发之势,这其中的生命能量从哪里来?事情的本质真的像那些高人、伟人、烈性人所讲的那样吗?我们能否这样理解:这是一种民族情结,一种善念释放,一种普世思想,一种和谐观念。你看,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既约定俗成又不约而同地,完全自主、自愿、自觉地投身到夜晚的施孤中来,他们虔诚地摆起香烛,备起牲果和冥钱纸币,精心地把燃好的香,一本正经地插摆成香花,一本正经地诵求哪些完全看不到的或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孤魂野鬼,愿他们拿上礼物,带上钱财,在烛光照耀下稳当地走回冥府。这一举动,把原本对立的人鬼关系,转化为互怜互爱,互相关心的关系,这不是普世思想是什么?这不是和谐思想是什么?生活需要康宁,社会需要安定,共同的家园需要共同的呵护和相安无事相互帮扶,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这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善念,看作是一种无稽的迷信,而不把它看成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和寄托呢?为什么一定要把他看作是愚味落后的东西而不看成是一种民族的情结,精神向往和文化现象呢?文化毕竟是一种思想素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字符号。如果认为文化就是文字符号,那么,是英国的豆芽字是文化呢,还是中国的象形字是文化?我们说,发掘民族传统文化,那么,文化的内涵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载体表达出来的,这个道理就像大米的营养是通过大米为载体而呈现出来一样的明瞭简单。
人总是有精神寄托的,尤其是我们这个有悠久历史的华厦民族。七月十五日中元鬼节的施孤及其放天灯,送河灯等活动,绝对不是一场表面化的人鬼糊弄。南宋诗词大家陆游在示儿一诗中写道“原知人死万事空,但恨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陈毅元帅在他的梅岭三章中也有“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连一生不信鬼神,认准人定胜天,创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巨人毛泽东,其诗句中也有“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对天朗言:“由此上溯到鸦片战争以前,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牺牲的民族英雄们永垂不朽”。这些人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何曾相信有什么鬼神?但并非因此而去反对对先人怀念而表达缅怀和精神寄托。我们为什么不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和引导这种情结,让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和升华,而非要把他当作愚味而予以全盘否定,加以全面的扼杀呢?仁厚孝义,悯孤恤寡,兼容博爱,与人为善,是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泱泱中华的文化国粹。施孤,是这种文化思想,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借施孤以表达,附载体以彰形,虽揣陋古老而不失真情善德,能说这是一种虚无的愚味吗?所谓因势利导,所谓积极利用,所谓化腐朽为神奇,这许多的所谓,都是我们所津津乐道,并沾沾自喜的,但一接触到社会实际情况的时候,这种聪明为什么却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真怀疑,这许多的高人——理论家和职能部门的工作者,是否多少有点纸上谈兵的浮夸?是否有点闭门造车的盲目和浅薄。

      早在好些年前,就已经有有识之士提出将海南七月十五施孤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向联合国申请"非遗",并将这一传统节日包装,打造成为极具地域特色文化色彩的海南感恩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未曾不是一个好转化,好创意?但一直未见相关部门有所回应。难道“端午节”被韩国抢注,琼海“加积鸭”被毫无相关的人抢注,还不足以引为教训?敝帚尚且自珍,何况是一朵奇葩,是否一定要到了某一天,自己的珍宝被别人据为已有之后,我们才去发马后炮放高论,做无益喟然长叹,才能更加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呢?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风卷残云
  • 发表于:2022/8/12 9:08:08
  • 来自:北京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保护传统文化
  
  • 雷迅
  • 发表于:2022/8/12 9:29:54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 春风
  • 发表于:2022/8/14 6:03:31
  • 来自:海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只有朱老师能写出这么高深的文章!点赞了!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