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琼侨在缅甸之二:琼侨移民缅甸史略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5142
  • 回复:4
  • 发表于:2022/9/13 8:43:37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琼侨在缅甸
第二章:琼侨移民缅甸史略

作者:马瑞、黄良丰

1、华人和缅甸的关系

中缅两国早就有了友好交往,但中国人到缅甸侨居,是十三世纪以后的事。

在历史上,先后有许多中国人到缅甸谋生和定居,最早涉足缅甸当追溯至元代前期(但无史料可供考证),不过早期的居留者较少,直至元代才有源源不断来缅甸定居的华人,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华侨华人群体。

华人进入缅甸一是陆路一是海路,陆踏由滇入缅,主要通道是:由永昌(保山)腾越出发,经八募至阿瓦,过伊洛瓦底江便抵蒲甘。


伊洛瓦底江主要水上交通工具——木橹小舟

此外,经小道凡六皆可入缅,那些由人和骡马组成的商队(马帮)从腾越出发,越过野人山,到缅甸北部伊洛瓦底江的商埠八募。不少华人还通过老挝、泰国迈境进入缅甸。至于所谓的海路,则指闽、粤华侨坐船从海上进入缅甸。据史料记载,早在元朝末年(十四世纪中叶)已有华人船只到达缅甸南部港口了。元朝至正年(1341年~1367年)汪大渊随贾船南游,曾到缅甸南部,回国后写了《岛夷志略》一书,书中有八都马的记载,八都马即木保马,在现今毛淡棉的对岸,是当时缅甸南部的一个重要商港。到了明代,大批华侨已较为集中地聚集在缅甸。缅甸北部的江头城,明代已有许多华侨在此从事商贩和采矿(玉石)活动。朱孟震的《西南夷风土记》记载:“江头城外有大明街,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而三宣六慰被携者也有数万”。华侨大规模涌入应是在清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淫威对外开放沿海各大港口,国内民不聊生,纷纷举家涌入东南亚各国。由于陆路海路并进,缅甸也是这个时候华人进入人数最多的时期,随着华侨大量进入,一些能够聚合缅甸华侨的纽带随之形成。如地缘组织、血缘组织和业缘组织。据文献记载,华人华侨在明代时期已循陆道至缅都阿瓦曼特勒,购买缅中的棉花及缅北的宝石、玉石。到了清代,海路打通可直达仰光,华侨运载瓷器、铜器、铁器、丝绸等运至缅甸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缅甸华侨华人估计已超过八十万人。他们大部分聚居于首都仰光,其余则散居各地。

学者们普遍认为,缅甸华侨华人社会形成于明代至清代中后期,发展于民国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发展阶段,直至1967年由于排华事件的影响,将进口贸易、丰谷业、银行业、木材业、药房及新设企业归为国有,华侨华人社会进入停滞阶段。1988年以后,才   逐渐进入复苏阶段。             


仰光商贸区大街即景

缅人和华人在社会地位上是不平等的,他们分为四个等级,华人为最低等(四等)。在整个东南亚国家中,缅甸的华人地位是最低的,华人在缅甸只能拿到绿色的居民身份证,与红色国民证相比,在从业、购买不动产、外出等诸多领域均受到限制,是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由于排华,受人歧视,许多难以立足的华人华侨纷纷逃离缅甸,移居台湾、香港、澳洲和美洲。

近些年,随着祖国的强大,随着缅甸国内推行改革开放,缅甸华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奋斗,开始在社会上再次崭露头角,地位逐渐提高,从而不断融入缅甸社会。缅甸人对华人有一甚为亲密的称呼—“胞波”,即同胞。但愿在缅政治经济文化中华人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琼侨移居缅甸的发展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移民的大方向一直是从北及南。海南岛,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岛,先前居住在岛上的是土著民族黎族。自汉代起,就有一些汉人因为逃避战乱,面海而来。移居海南岛的族群多为闽人(福建人)。南宋后期,由于“靖康之耻”事件的发生,由北部迁移到闽粤等地的移民潮汹涌而来,为了生存,南下和海外移民成为必然,这个时期迁徙的人数又再次向海南岛涌来,据日本人在岛上的调查资料统计表明,其时闽人150万,占全岛人数的63.9%,到了清代,海南人口激增至217万人。东部人口的骤然增多,与西部人口在数量上相差无几。生活在岛上的海南人,许多人不只是满足到海南避难或者创业,他们看好海南四边沿海的地利和东南亚便利的海上交通,继续南下南洋开拓生存的空间也不断诱惑着他们。


文昌潭牛籍许姓华侨在缅南谋生时一家子的合影

众所周知,1840年前,东南亚的不少地区已被美英列强所占领和统治。东南亚作为西方工业世界的原料供应地,锡矿业和橡胶业甚至是铁路工业发展迅猛,这就必然需要一大批廉价劳动力来支撑。在当时,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淫威开放口岸,国内民不聊生,由于长年战乱,加上天灾人祸,老百姓贫苦无堪,迫于无奈,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不少落籍海南的福建人便开始从海口港、文昌铺前港、清澜港、琼海博鳌港前仆后继奔赴南洋。进入缅甸的中国移民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翻山二是越海。海南华侨都是经海路而去的。由于海上交通比较方便,清朝嘉庆年间就有不少琼侨由海路经过新加坡到达毛淡棉和仰光,驻足仰光者居多。因为新加坡是华工前往东南亚各国的集中点。不少琼侨是先到新加坡或者马来西亚后,再通过客头(中介)分送至东南亚各国(包括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等)。琼侨大规模移入缅甸发生在清代,陆路与海路并进到缅甸的华侨不外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因为生活所迫;二是因为逃难;三是因为受骗沦为“猪仔”;四是因为裙带关系抱团而去。总而言之,这些琼侨漂洋过海就是因为贫困、饥荒、战乱、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的。他们相聚而居,以老乡为纽带形成社会群体,故称“琼州帮”。

缅甸是个农业社会,但琼侨很少农业生产,大多从事商业、手工业及橡胶加工和木材生意,他们在工作生活中普遍表现为刻苦节俭,勇于开拓,勇于进取,打拼创业,书写了一段段饱含着血泪与梦想的传奇。早期有人从事印刷、烟丝、食品加工业,也有不少人经营米业。1964年,缅甸将米业收归为国营,不少琼侨因此全部失业。在仰光和曼德勒等大城市,从事餐馆、茶室、小食店等行业的琼侨较多。尤其是在仰光,故乡祖居在琼海逢龙的卢姓人家经营餐馆的人数较多,他们或合伙经营或独立经营,遍布仰光的大街小巷(另一章节有具体详述)。琼侨从事玉石开采矿业、玉器经营、原材料加工、大型锯木厂、大型运输业的从业者则很少见。琼侨大都经营小本生意,或给别人打工,代理一些小业务。由于琼侨刻苦耐劳,真诚待人,所经营的餐馆茶店、小规模米厂和短途运输等都取得较好的发展,经济生活日趋稳定安定。家住仰光专区赖缜京文园别墅区的卢鸿习就是紧紧抓住机遇期,成功办起橡胶加工等家庭作坊而发家致富的。现任琼州会馆执行会长的符国洋先生(老家文昌潭牛)生在缅甸最南面的高桑,但置业安家在仰光,有六层单家独院的楼房铺面,他在缅甸税比大工业区置地两英亩,还有厂房租赁给浙江和杭州人创办衣服加工和编织加工出口欧美,在商界取得较大的成就(后文有详述)。


 现任琼州会馆执行会长的符国洋先生在忠义堂介绍情

初期移民无论是“贫困移民”还是被“卖猪仔”去当苦力,琼侨都发挥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在居住地缅甸艰苦创业,最终赢得在缅甸的居留权,并为缅甸的开发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不少琼侨的子弟接受西方教育,凭着天资与勤奋,挣脱了先辈们只能靠打散工、开餐馆及杂货店的限制,在各自的领域中颇有建树,成为行业的精英。


琼州会馆的部分时代值守者

3、琼侨在缅甸的分布

缅甸政府一共下辖7个省、7个邦和两个中等直辖市,“省”是缅族主要聚居地,“邦”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佛教是缅甸的国教,华人约100万人,琼侨约600多人。琼侨原属于广东籍华侨,缅甸当地人称为“短袖人”,因为许多琼侨都是从事各种艰苦的工匠劳动,为了工作方便,穿戴随意随性,平时都是短袖衣衫。华人华侨到缅甸谋生形成一定规模,琼侨的时间相对是较晚的。初来乍到,不少人是靠摆小摊、帮洋人作佣人,或者到茶楼酒铺帮人端盘洗碗度日,生活非常不易。闯缅甸的琼侨,海南西部人很少,几乎没有。主要是来自岛东琼海、文昌、万宁人,尤其是来自琼海卢姓人最多,经营的行业有餐室、旅馆、保险、针灸、塑料加工、珠宝加工,还有船务贸易、印刷业、房地产中介等等。

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如缅南仰光市和缅北曼德勒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有居住在景栋、阿库罗保罗、木梳、腊戌、东枝、高桑等山区的。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2/9/13 17:48:16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从一个相对陌生的国家向大家揭示琼侨的生存生活状况,楔入点很新颖,可读性很强
  
  • 琼海在线
  • 发表于:2022/9/13 17:52:12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非常精彩的纪实文章!
  
  • 风卷残云
  • 发表于:2022/9/14 8:37:08
  • 来自:海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原来有这么多琼侨去缅甸经商啊
  
  • 天涯我在
  • 发表于:2022/9/14 23:03:52
  • 来自:海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点赞!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