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乡村货郎

  • 茉莉
楼主回复
  • 阅读:3645
  • 回复:1
  • 发表于:2022/11/30 9:15:27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箩筐一担货琳琅,串户走村送下乡。
碎铜烂铁换针线,烟酒糖盐特紧张。
买卖虽轻情意重,现钱赊账显家常。
相围三五小光蛋,不爱货郎爱拨浪。

原始大胡子老师的一首《货郎挑与拨浪鼓》,形象地勾勒出曾经的我及村里一般大的伙伴们,追着货郎满村跑的童趣画面。那时大队供销社是方圆村庄村民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就近场所,却常常因商品紧缺,就连村民最起码的需求都难于及时满足。虽然可以到嘉积镇上赶集,但赶集对于当年的村民来说,是非常隆重的事情,仪式感很强,得穿戴光鲜、兜里有一定数量的钱,不然就得挑上一担地里种出来的农产品,赶早市卖出去换成钱,再挑选自己所需的物品购买,才算得上有收获的赶集。于是,挑着货郎挑走村串户的货郎,因能给村民送来便利,便成为村民欢喜期待的购物选择。

货郎,有赶着马车的,可更多的是挑着担子。他们首先是商贩,有从商的热情且懂得生意经,沉甸甸的货郎挑,被他们最大化地利用,改装成一层一层的隔层,装满了针头线脑、柴米油盐、酱醋零嘴……男女老少所需,只要是叫得上来的商品,货郎挑里都装有,琳琅满目。偶尔有村民问询起刚从外地获取的商品信息,货郎暂时没有准备的,他就会敏锐地记下,下一趟准会备齐而来,还专门送到问询村民的手中。总之,在容量有限的货郎挑里,村民们都能选购到自己心仪的商品。

货郎,还得是亲和有感染力的邻家大哥。与其说他们是贩卖货物的人,不如说他们是为村民解决生活琐碎的人。货郎到来的日子,村里热闹得像节日般,他们每次来都会在村里固定的位置放下货郎挑,任由村民围拢来挑选货物。他们一边照顾生意,回答村民的问询,一边还不忘来两句笑话,逗得姑娘小媳妇们咯咯直笑;有时,跟村里的大爷大妈们张家长西家短地唠家常毫无芥蒂。如果面对的是被生活困在偏僻乡村的大叔、大哥及年轻小伙子,货郎就滔滔不绝地给他们讲述各种听来看来的新奇见闻,帮他们拓宽眼界,让他们思路豁达。至于孩子们,从货郎刚摇着“出动,出动,出出动”的拨浪鼓进入村庄时起,到货郎挑放下,鼓声变为“嘿得隆咚!嘿得隆咚!”引得村民蜂拥而至,他们都是最欢乐的一群。孩子们哪怕什么都不买,光摸摸看看也觉得兴奋无比,偶尔大人买一些零嘴,会塞点给他们,那就更欢呼雀跃了。

货郎卖货是流动的,但也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流动,因此到每个村基本有规律。差不多的日子里,村民就开始念叨,念着念着,就把货郎念来了。有时慢个一两天,就会被大妈们埋怨:怎么才来呀,我的头油膏都算计着用,估摸着你前礼拜就该来,慢了这么些天,硬是续不上了,头天娘家侄子的结婚酒我就蓬松着头发去了。姑娘媳妇们会打趣:你哪快活去了,钱都不挣啦!今天有什么时兴货呀?大爷们则嗔怪:上次称的一斤烤烟丝已经卷完了,这两天憋得慌,可来了!……可见,货郎是村民们平淡生活里的期盼,是急切期盼中的一抹惊喜。

货郎挑里货物杂多,商品形形色色。有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拨浪鼓、木刀、小铃铛、小风车、风筝、弓箭等;有姑娘媳妇们喜欢的脂粉服饰:雪花膏、花露水、布匹、镜子、梳子、篦子、围巾等;有为大妈们准备的针线、剪刀、耳环丝;还有大爷们一闲下来就得“吧嗒吧嗒”抽几口的自卷纸烟需要的烤烟丝、卷烟纸等;甚至还有常用的农具:撅头、斧头、耙、刨子、镰刀……“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在商品流通不够发达的时代,一副货郎挑,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装满了寻常人家日常生活所需,而对于卖货郎们来说,也是生活重压之下不得不负重前行的无奈。我记忆深处有一位年近五十、矮个子的卖货郎大伯,每次来村里,肩上的货郎挑重得压弯了扁担,脖子上搭着一条擦汗的毛巾,湿得能拧出水来。他为村民们挑来各种所需,还回收村民用坏了的农具、孩子们捡拾的废铜烂铁、家里的瓶瓶罐罐、布头书册等废品……这些东西村民们会攒着,等他来时卖给他,或者拿来换他货郎挑里的等价商品。因此,他来时重重的一担,回去时还是重重的一担,这便是“肩挑手提卖货郎,城乡山水四季忙”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后,城乡生活有了很大改变,商品交易日渐繁荣,商品流通也便利了,货郎这一延续了近千年的古老行当,很难满足乡民的需要了。慢慢地,活跃在乡村里的叫卖逐渐转向单一的物品,比如:有贩鱼卖的、有卖自制豆腐脑的、有卖腌粉小吃的、有卖姜糖芝麻糖的、有卖竹编凉席的……虽依然走村串巷,却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形式,肩挑的担子早已变成自行车、三轮车、小货车,拨浪鼓也变成了录音喇叭。他们叫卖的商品多由原来的生活必需品转向闲暇消遣品,讲究质量,注重体验。早晨九十点时光,来碗温热甜馨的豆腐脑,很是惬意;从田间劳作回来,正巧有卖腌粉的,吃上一碗,酸酸辣辣的味儿很提神,比正儿八经吃一顿饭还够劲。记得当时有一位“勇敢婶”,她卖的腌粉最正宗,她一来母亲就会给我们姐弟一人买一碗,以至于现在我和妹妹还经常怀念那个味道。最让我们津津乐道的要数贩鱼卖的那位龙塘大叔,他那是军人做派,讲究的是“速度”,叫卖声刚进村口,想买鱼的村民从家里出来,人已经到邻村了,因此得了一个绰号“公祖巡村”(民间的习俗,军坡节村民抬着公祖像在村里巡游,从村头到村尾不停留,祭拜的村民要提前夹道相迎),村民要想买到他的鱼,也得提早在村道上等着。好在他做买卖童叟无欺,很有赞誉,村民们乐意等,生意相当兴旺。

散文家孙犁先生在《童年漫忆》里也提及货郎的生活:“在我们那一条街上,就有好几户人家,以长年去山西做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一直传下好几辈。他们多是挑货郎担,春节也不回家,因为那正是生意兴隆的时候……”货郎,这一历史的行当,令我们无限怀想。相信在新的时期,还会有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形式及含义,值得我们去品味。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风卷残云
  • 发表于:2022/12/2 8:25:51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货郎有些像商家和快递的结合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