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滨滩复市不是梦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5719
  • 回复:1
  • 发表于:2022/12/12 12:17:39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朱德坚


每当我漫步在石龙大桥南端的滨滩文化广场,我就有一个预感:在不久的将来,这里或许又要成为一个墟市了。

滨滩的康熙盛世

不管是文字记载,还是口头传说,滨滩村在满清时期曾经是一个墟市。

在《康熙八年乐会县志》和《康熙二十六年乐会县志》中,记有这样的内容:乐会县有十处墟市,边滩(滨滩)市是其中之一。该市位于白石乡(现龙江镇范围)河边(万泉河边),县西(乐会县首府乐城市往西方向)八十里,与定安石壁(过去石壁隶属定安县)隔河(即万泉河)。边滩市还有边滩渡(滨滩老渡口),市里还设白石乡社学(书院),深八丈广五丈(长约27米宽约17米,约四百多平方米面积)。这些内容就表明了在三百多年前,白石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就在边滩村。之所以把白石乡的首府设在这里,很可能是看重这里的地理位置。过去交通以水路为主,货物的集散乃至人员的流动主要靠木船。而边滩村就在河坎上,在这里墟市和渡口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和配合。

在我以前的几篇文章中,都提到“外市”。这个名称是滨滩人的代代相传。“外市”指村外的市,也就是边滩市。后来,墟市撤消了,在那里建祠堂设学校,或种番薯,但名称却不改变。究竟边滩市何时撤消,在《宣统乐会县志》中,乐会县白石乡的边滩市已被“新市”(现在的龙江墟)所代替。而边滩渡和白石乡社学还在边滩村,这说明边滩市被撤不久。在《宣统乐会县志》中,采访名单那一页,还出现了滨滩名儒朱达锦的名字。他就是朱姓族中我的祖辈,这也说明了县志的真实性。综上所述,边滩市的存在介于满清初期至满清后期之间,可谓历史悠久。

悠悠岁月,边滩市昔日的繁华只能凭借想象了。老渡口必定是热闹非凡百帆竞发。市内的街道上熙熙攘攘,行人净是黑色的唐装,脑后甩着长长的辫子。现在,边滩市留给滨滩人还有哪些蛛丝马迹呢?除了“外市”这个名词,村西头的“上园厂”和村东头的“路巷”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顾名思义,“厂”是手工作坊,或是榨油,或是磨粉,或是造船;至于那通往万泉河边又宽又长的“路巷”肯定是客商从河埠头到墟市的往返通道。从此也可以看出边滩市的范围之广,几乎波及整个村庄了。

滨滩村现存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两个古老物件,是吴家的铁钻和朱家的大石磨。吴姓和朱姓是滨滩村人口较多的两个姓氏。在吴姓中,有一个打铁世家——海利家族。这个家族不知何时起代代以打铁为生。至今还有一位打铁传人在石壁墟设店锻打火钳、钩刀等小铁具。那个铁钻是烂不掉偷不走的东西,说不是就是当年边滩市时期的遗物。至于朱姓的大石磨,之所以说它大,是比一般家用石磨大好多,要两个人才能推得动。大石磨主人世代制作豆腐、豆豉和豆酱。因为只有用大石磨,才能磨得快磨得多,工作效率才能提高。据《朱氏族谱》记载,朱予礼是清乾隆前移居滨滩的第一人。乾隆往上溯几十年就是康熙,正是边滩设市的时期。这个大石磨说不定也是朱家先人的遗物。以外,滨滩民间还流传一些关于武术、琼剧和神庙方面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由于边滩市的设立而衍生的。都见证了滨滩昔日的辉煌。

滨滩的百年变化

边滩市被撤已有百年开外,而在这百年里,滨滩村人在衣食住行方面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温饱是不必说的,在衣食无忧之后,滨滩的明显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居处房舍的变化。滨滩村是长藤形村庄。低矮的瓦房沿万泉河东西走向建在河的沿岸,地势较低。在未建牛路岭水电站前,连年水灾村庄被淹。因而,村民的应对措施有多种:每间居屋两边卧房都穿插楼枋铺上木板形成一个小阁楼。洪水来时,阁楼上放置粮食和衣物。而又在那风头墙上开一个“走水窗”。此窗的窗棂是活动的,可以拆开。如遇没顶之灾,家人可以从此窗口逃生。再是每年农历七、八月汛期,饲养的大肥猪必须卖掉,以免到时增加麻烦。而对那些小猪和鸡鸭也要准备竹笼,洪水来时将其抓入笼中置于高阁。如遇特大洪水,还要扶老携幼牵着耕牛向高岭安全地带转移,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解放后,土地归集待所有。也是东西走向的公路两旁只能种番薯的高田旱地,用来规划村民建房就成为必要和可能。这里的地势比河沿的原来屋基高得多,在此建房既没有水淹之忧又整齐划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每家每户都把建房当作首要大事。公路两旁的钢筋水泥楼房陆续拔地而起。一层的,二层的,甚至三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足有一千米长的整齐的民居,俨然像街市一样。这就是未来的千米长街的店铺。

其二是出行交通的变化。滨滩的村民住宅在万泉河之南,而村民的稻田胶园却在万泉河之北。多年来,万泉河的阻隔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犁田耕地时节,要扛犁赶牛坐船过河;割稻收获季节,打谷机、稻谷也要用船运载。上船下船上坎下坡非常辛苦。清明过后橡胶开割。半夜鸡叫,胶农们要趁早赶到胶园。那扛车挤船的情景和百万雄师过长江的战斗场面无异。因而,渡口翻船落水的悲剧时有发生。

石龙大桥建成通车,所有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滨滩人为庆祝这个喜庆的白子,捐款几万元,放鞭炮,演琼剧,乐了几个夜晚。而后,桥通路通财通。既繁荣了北岸的石壁墟,也激活南岸的滨滩村;既方便了滨滩人的出行,也方便了石壁人进入滨滩。滨滩也就成为石龙地区的交通枢纽。

其三是社会地位的变化。这些年来,随着国家一天一天富起来,滨滩村的各种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诸如:河沿上筑起挡土的河堤,河堤上架起几百米长的栈道,环村铺上水泥硬板路,路边配置路灯、绿化和停车位,建起标准的灯光球场。在桥头的文化广场旁边还有一间老渡口咖啡厅,夜里灯火通明。所有这些,都使滨滩成为石龙地区的一张名片。那些自驾车旅游的“候鸟”和那些马拉松自行车爱好者都把滨滩当作他们行程中的一个驿站。而在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公办幼儿园的进驻,更大大提高了滨滩的社会地位。前年,属于公办性质的龙江镇中心幼儿园进驻滨滩,在原滨滩小学的原址上建起一所面积宽广,有几层楼房,现代化设备配套的公办幼儿园。现任职于琼海市教育局的滨滩籍的吴李平同志说,公办幼儿园之所以建成滨滩,是基于这里的生源充足,有公路四通八达。这里有石龙大桥北通石壁,有石龙公路东通龙江,有宽阔的村道南通中洞博文西通蒙养深造。自从开园以来,每逢周一至周五,幼儿园的大门口车水马龙,接送孩子的车辆很多,来往不绝。滨滩已成为石龙地区幼儿教育的中心。

滨滩的历史轮回

现在,滨滩人的潜意识中已有本能的反应,认为滨滩又要成市了。于是,视公路两旁为黄金地带。近年的建房者有意把房屋建成店铺形式,期望日后子孙做生意。目前也有个别人家已经有加工粿果和制作铝窗和门框的工商行为了。在那个文化广场上,每天早晨,有临时设摊卖猪肉的,卖海鲜的,卖蔬菜的,卖水果的,卖活禽的,卖饮料槟榔香烟的。而广场附近也有卖鸭肉饭团的,卖中餐晚餐日夜常便的。特别是每月1号和15号,因石壁墟不堪重负而外溢的远方行商,都被挤到滨滩这个临时市场。那播放录音的叫卖声此起彼落,连续不断。要是在某个晚上滨滩文化广场上演古装琼剧,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所有这些,都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在滨滩,一个墟市的雏形,已初具规模。

然而,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决不是简单的重复。一个墟市的形成,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墟市的形成有必然的前因后果,要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全过程。这里有深奥的政治经济学问。笔者在这方面是门外汉,不敢妄加猜测。但我坚信,墟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那么,在当下振兴农村的国家大战略部署中,滨滩如何振兴呢?这是摆在滨滩人面前的一个课题。滨滩的前途掌握在滨滩人手中。应该思考的是:滨滩人如何发展自己的产业?滨滩干群如何在振兴中国农村这个大交响乐曲中,弹响属于自己的那一个音符?

同时,滨滩的复市也需政府的临门一脚。在这里,我有两个“如果”。第一个“如果”,是否能顺应形势的发展把石壁墟和滨滩合为一个滨石墟。因为石壁墟现在的店铺已经饱和,没有发展的空间,可以用滨滩来缓解石壁的拥挤。在历史上,在国内外,不乏一河两岸合成一市的例子。如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就是把多瑙河两岸的布达和佩斯合起来的。而长江和汉水的交叉点,也是把武昌、汉口和汉阳合为武汉市。第二个“如果”,是如果把石龙公路滨滩段的过往车辆改道绕行,那么滨滩的千米长街就会变成没有安全隐患,没有行车轰隆声,没有尘土飞扬的步行街。诚然,这两个“如果”是关乎国家的大计,这里所说仅是一个村民的盼望而已。

我相信,在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中,滨滩的明天会更好!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风卷残云
  • 发表于:2022/12/14 8:09:12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明天更好!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