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潭门:行船浩瀚大南海

  • 大村文客
楼主回复
  • 阅读:4606
  • 回复:3
  • 发表于:2023/1/7 4:24:31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潭门:行船浩瀚大南海

蒙乐生

今日潭门,即古会同县治东南三十里太平都的所在地,那里有名港调懒。《乾隆会同县志》:“调懒港,山涧二派与潮会成港。潮涨,泊舟。潮退,二图民居溉沙煮盐处。”

从潮涨潮退的“溉沙煮盐”,到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潭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的“开鱼节”,潭门渔船,万帆齐发,怒海行舟,船出中国大渔港,开往浩瀚大南海。

古代典籍中的潭门渔港

元鼎六年(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征海南,置儋耳、珠崖二郡,潭门隶属珠崖。及至唐代,贞观五年(631年)置琼州,潭门、博鳌属之;贞观十三年(639年)置容琼县,潭门、博鳌皆属焉。唐显庆五年(660年),以容琼之地设乐会,潭门、博鳌皆属之。

历宋至元,潭门、博鳌一同属于乐会。《乾隆会同县志》记载;“会阳僻处荒隅,獠峒错趾”。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平章阔里吉思平黎,割乐会县西北境,置会同于永安都,属琼管安抚司。《乾隆会同县志》载:自此,潭门与博鳌分属会同、乐会两县。

明初,潭门设驻兵勇守卫的“潭门墩”,但人们一直称其之为“大潭”。其时,内河有临时船埠“港门埠”。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东都指挥使花茂跋涉千里巡察沿海,指示把设在县城的巡检司迁到潭门以防倭寇,开始设置调嚣巡检司,并建有调懒烽堠。

《正德琼台志》记载:潭门大桥南岸有一个调懒市,该市分为调懒下市和调懒上市;下市靠近江海,上市靠近福田圩。下市临近码头,集散货物方便;上市靠近村落,聚集地便于贸易。明代,墟市并不稳定,有货物贸易时就成为市圩,故“市”的位置常变动。

清代,调懒上市已变成鳞次栉比的福田市,这是由当年人口聚居及村落密度、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来决定的。因此,福田自清初至民国一直是会同县次于嘉积的商贸集镇。潭门虽然在清初已有其名,但其功能仅是一个渔港,市的规模较小,贸易量并不成规模。

当年,这里海运贸易主要是盐和日用品,繁荣的是对岸的调懒港,潭门不过是默默无闻的小渔村。虽然潭门也渐渐成市,但只不过是渔汛到时海产交易。当年,《海南岛志》把潭门市排列在琼东县墟市的最后位置:“琼东市镇计有嘉积、福田……潭门等处。嘉积为最繁盛,福田、大路次之。”由此可见,潭门到民国时期的1930年还不及福田市繁盛。

就这样,千百年来,过往舟船在潭门启航与抛锚,开始早期的南海之门。因为调懒港向来为主要贸易关口与海防军事要地,所以朝廷早已在这里设专门军事要地以把守。《嘉庆会同县志·墩台》记:“潭门墩,今废”;按照清初兵制,墩台,“每墩看守兵六名”。

怒海行舟,潭门渔船闯南海

自古以来,潭门人怒海行舟,驾渔船闯南海,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历代官员都爱到潭门去看海,去吟诗作赋,去讴歌大海。他们赞叹“大海澄潭”的美景,赞美潭门碧海蓝天,清波鳞浪。清嘉庆年间,会同知县江秋临海赋诗,诗曰:

漫天蜃气卷沧波,一道钳沙水欲窝。
怒浪回头神力倦,浊流到此愧心多。
平开冰镜邀明月,斜挹晴峰印碧螺。
廿载浪游舟不系,今朝悟得险中过。

江秋,字笔花,浙江归安人。1808年,江秋考取嘉庆戊辰科进士,当年就赴会同县上任。江秋在会同五年,遭逢会同有史以来最大水灾,水淹县衙,民房坍塌,田洋被流沙填埋成山坡,几不可耕,百姓苦不堪言。他心系民困,潭门看海,百感交集,感慨颇深。

潭门,这一片广袤无垠变幻不测的大海,从汉武帝拓疆以来就是这样,潮涨潮退,浪逐浪奔。放眼海天,远方是祖国台湾岛,东南是菲律宾,偏南边是美丽的三沙。再往远处正东方望去,穿过巴士海峡,那是广袤无垠的太平洋,那是潭门渔船历年守卫的祖宗海。

“自大潭过东海用乾巽驶到十二时使半转……”自古以来,潭门渔船凭“更路簿”闯南海,荡一叶扁舟在浩瀚大海中追风逐浪。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潭门考察,鼓励渔民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凭借助科技进步,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书茂转型转产,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如蛟龙添翼,硬是把滨海渔村打造成闻名遐迩的特色小镇。

如今,潭门镇已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潭门渔民成了世界历史上唯一开发西南沙的特有群体。他们风里来浪里去,驰骋西沙,纵横南海,“站峙”中沙,撒网石塘,耕海牧渔。在他们的眼里,黄岩岛就是祖宗海,保卫黄岩岛是捍卫自己的家园。

“更路簿”与“108兄弟公”

“更路簿”,别称《定罗经针位》《西南沙更簿》《顺风得利》《注明东、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等,是渔民口头相传的南海航行路线,它记录西南中沙群岛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行针位、更数和岛礁特征以及南海众多岛礁相互间往来航向与里程。

“更路簿”最早出现在元代,盛行于明末清初和民国时期,它忠实记录南海海域100多处地名和重要的海洋资讯。时光流逝,当年草塘村老船长苏承芬、许书琳等早已不再手执罗盘,仅留下《更路簿》记录他们闯海传奇,确证南中国海是渔民的“祖宗海”。

在海南众多渔港中,潭门港显得独特。原因有二:一是海南大部分渔港的渔民都是近岸捕捞,潭门港的渔民是远航到西沙南沙;其二,其他地方都是海上渔民,捕捞作业都是在海上完成,潭门的渔民却自称“海底渔民”,他们通过潜水到海底捕捞各种海产品。

经过调查核实,发现潭门渔民使用《更路簿》为南海诸岛129个岛礁沙洲命名;其中有48个名称被政府采纳作为标准地名,9个名称被西方不同国家直接音译。“《更路簿》具有原始、客观、真实、民间的特点,是中国对南海诸岛主权、管辖权的重要佐证。”

还有“108兄弟公”,那是潭门渔民信奉的海神。相传,古时南海有海盗出没,渔民受侵。潭门108名渔民自愿结为兄弟,承担起护海责任,数度击败海盗,终使南海平静。后来,不幸在一次航行时遭遇海难,魂归海天。《乾隆会同县志·武勇》记载:“会虽褊小,勇敢振奋亦何尝乏其人耶?”潭门渔民立庙祭祀,108兄弟便成为潭门渔民心中的海神。

西沙群岛的兄弟公庙有的是明代创建,大多数则是清代创建,庙里瓷器横跨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是渔民在南海活动的重要标记。比如,永兴岛就有一座清代渔民修建的小庙,名曰“兄弟公庙”。庙门横匾“海不扬波”,两侧对联“兄弟感灵应,孤魂得恩深”。

此后,人们纪念与效仿108名兄弟,一同闯海,同进同退。自发建造兄弟公庙,以慰籍海上亡魂。草塘村,被誉为“南海第一村”。该村周边有十几个兄弟村庄,从明朝开始,草塘周边渔民便到南海打鱼。每逢七月十五,渔民都会举行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为什么潭门渔民善于“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潭门渔民居住在“大海澄潭”,生活资源来源的大海。从人类学的视角来年,海洋是开放的、流动的,潭门渔民有胆识,有勇气,有能力,他们追求海洋的坦荡,大海的豪放,波浪的自由,于是以海为家。

文教村有一座兄弟公庙,潭门渔民不祭祀天后娘娘、水尾娘娘,而祭祀“兄弟公”,称之为“做福”。那福是渔民精神依托,是团结合作,共同进退。中国王朝禁海几百年,但潭门渔民凭借罗盘、更路簿闯海,一闯就是半个月、半年甚至一整年,海是他们的命。

早先,兄弟公勇斗海寇;如今,潭门渔民既捕鱼,更守护祖宗海。潭门渔民祭祀108兄弟公,闯海归来,一同“洗咸”:同颂“兄弟联吟镜海清,孤魂作颂烟波静”。也许,潭门的本色就是行船浩瀚大南海。几百年来,他们既是以海为活,更是守卫自己的家园。

  
  • 蔡鸿亲
  • 发表于:2023/1/7 12:53:02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照片。







  
  • 风卷残云
  • 发表于:2023/1/8 11:55:59
  • 来自:北京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蔡鸿亲
  • 发表于:2023/1/28 17:36:02
  • 来自:海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潭门港渔船。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