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放生文化遐思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1686
  • 回复:1
  • 发表于:2023/2/20 8:20:29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放生文化遐思
◇朱慧静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这句歌词唱了几十年,其意境之美,其内容之深邃,让几代人都为之着迷、振奋。的确,万泉河水之美,离不开人与大自然的意合,离不开人在大自然环境中,以坚强的毅志和坚定的信仰,不怕牺牲为开创一个新世界所作出的努力。

万泉河发端于天地交融的五指山,自然地携带着天地之灵气,彰显着独特的仙风气运,让人从中感受到醉人心魄的美。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万泉河的美在世纪交替中,新时代赋予其美有了新内容,穿城而过的万泉河有两座桥,一座公路大桥,一座现代化的高速路桥飞架两岸,缩短了时空,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万泉河的美由自然层面演变成为精神和物质层面的美,成为琼海市美丽的地理座标。

人们热爱美,喜欢在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喜欢在工作之余來到万泉河岸漫步,欣赏万泉河的美,观景以悦心灵,漫步以强身健体,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美的一种象征。

清晨,漫步于万泉河畔,丈量着绿色的林间曲径,餐吸清新的空气,细细赏阅花草树木,绿肥红瘦,嫣红姹紫,倾听鸟儿啁啾声,心情愉悦,气爽身轻,好一片祥和佳地。

万泉河岸边,一群人围着几只红色塑料桶,有男有女,有老人和中年人,甚至还有青年和小孩,他们人人执着手机,口中念念有词,走近才听清他们在念佛经。几只塑料桶中,有鱼、龟和其它水生物。原来,这群人庄重地在做放生前的仪式。他们念完经,各自用手捧着鱼、龟走到河边,轻轻的将鱼、龟放进河中,嘴里不停地说:“走吧!走吧!"态度很是虔诚。奇怪的是,有的鱼在岸边俳佪,转了几圈才游去,更奇的是有三只龟,它们在水中转了几圈,回头翘首,望着岸边放生人群,久久不肯离去,似有感恩之意。看着这场景,我有些惊异,难道生物真有灵性?

在我国的风景名胜之中,无论是高山峡谷,还是大川湖泊和岛屿中,除建有各种旅游设施外,还建有寺庙道观。这些名山名寺和道观中,多建有放生池、投币池等,供游人们放生、许愿或了却某种心愿。看到这种场景,我认为只不过是一种投游客所好而已,并未认真思考其深层次含义,也就一览而过,毫不在意。今天親眼目睹放生全过程,特别是看见鱼、龟回首观望放生人群的情景,心灵受到很大震撼,始信万物皆有灵性之说。

现在的放生活动,虽然具有强烈的佛教色彩,但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早就有放生活动在民间流传了。据有关资料记载,放生活动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早期的放生活动,狭义的放生是单指人的生命;广义的放生是指一切人的生命和禽兽的生命。《列子·说符篇》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善!’”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有在特殊日子进行放生活动的说法,并出现了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情况。

从此,我国历朝历代虽经数千年更迭,放生活动也不断变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特别是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一方面由于官方的倡导,将古人放生的典故重新整理诠释,显现出怀仁心以治天下,广收教化民心之功效,鼓励人们进行放生活动。历代的文人们也以撰文作赋、诗词等方式,对放生活动加以肯定和歌颂,从而强化了放生活动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放生活动是纯粹的德心,而不是以功利为目的,因而, 放生行为得到官方认可,以及人们普遍的认同。佛教传入我国后,放生活动被纳入佛教活动范筹之中,得到了信教民众的认同,并逐渐兴盛起来,随着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放生活动也得到了普遍的传播,放生的场所、方法、形式等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扩大,并形成了一定的仪式,从而在民间进一步形成了一种影响力很大的“放生”文化活动。

历史的看,“放生”这种习俗,在我国发端于大约三千年左右的春秋时期,远远早于佛教传入我国后所从事的放生活动。客观地说,在经历长时间的积淀之后,这种“放生”习俗在人们生活中,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近两千年的传承发扬,民间的放生文化活动,由于借助佛教文化为载体,因而在佛教领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甚至外溢到信仰佛教者之外的民间,形成为一种“放生文化”。这种放生文化活动,于人于世,恐怕其要旨是让人们注重内修,心怀慈悲,多做善事,增强爱心,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放生的初衷还是具有普世为善,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人们道德意识的培育,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延长人的生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现代社会科技的飞跃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空间逐渐缩小,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长江、海洋捕鱼问题已提高到法律层面加以限制。此外,越来越多的人基于爱心或保护自然环境的立场,劝导社会大众不要乱捕滥杀,以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是为了挽救珍稀动物濒于灭种的危机。这些做法与佛教放生的本意是不相同的,其意义更加深远。

纵观我国各教派的宗旨,佛家的博爱广度,儒家墨家都不及;但是,从儒墨两家的道德深度来看,佛家却不及。佛家的博爱,似为道德之极, 但佛教提倡不杀生多是为了免遭恶报,积善多是为了得到报偿,有着明显的功利性。由此看来,佛家还是有我的,人的需要之本性决定了佛家博爱的上限,是靠施舍养己,以他人为工具, 有自私的一面,放生的对象基本上是鱼、蛇、龟自然界之物等,而不是自家养的鸡、鸭、猪等。这种做法的后面,依然是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儒墨两家作为入世学派, 与佛家的出世性不同, 不可能实行广泛的放生活动,这样一来,生产难继、且需安置游牧人群。人群多就不可避免有竞争,而人群之间的生存压力,就必然产生竞争,就难免会产生内卷化。放生居次位时, 是有一定补益的, 也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从不同派别的放生文化所倡导的本质来看,我国的道德层次是高于印度佛教所倡导的放生活动的。

综观我国悠悠漫长的的文化史,各种宗教活动伴随的放生文化活动,无论以什么内容什么形式,都有一定的教化作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自我道德内修作用。但这种具有宗教性质的放生文化活动,是有明显的局限性的,还不足以达到推动人类杜会高境界发展的程度。

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人生很短,不过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不过百年而已,不可能通过放生活动延长生命的长度。悟透了这个道理,就没什么放不下,只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就会心安而快乐。由此看来,最好的放生,不如先放过自己,确立自己更高的格局,心安、平静地生活,愉快地渡过自己的一生。

往事如烟,过去了的就过去了,不要和往事过不去,更不要和现实生活中那些烦欲执念较真,当离即离,当舍即舍。只要自己内心坚定,心态端正,就不会有烦心事,就不会成为狭念的囚徒。

人生,如一袭素衣,加上色彩,染就一身风华;夜观浩月,赢得两袖清光,展示着绝世风雅。在人世间,唯有人的生命最不可辜负。对待生命,唯恬淡最为可贵。人生的内修,如我们东方女子的韵致,内敛、含羞、温柔、舒缓闲适,安然静谧,由里到外,充满着美的韵律,丰姿绰约,风情万种,宛若古典花卉开放在生命时光的深处,绽放出绚丽的花姿。

人生这个话题很多,内容极其丰富且复杂。人生在世,所面临的问题多得不得了,正面的和负面的、高兴的和不高兴的、爱恨情仇等等问题,始终伴随着我们一生,岂能是简单的放生活动所了得?

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在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审视自己,无时不在与内心对话,许多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原谅、和解、超越,正如天要下雨鸟要飞,花开花榭一样,是自然规律使然,不属于自己的别强求,该放的就别勉强。只要我们的内心和格局足够高大,所有的苦恼就会烟消云散。放过了自己,放下了俗事的纷扰,内心就有力量,就会变得坚强,就能更好地开启心智,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快乐。

在我国,生命文化是一门古老而又与时俱进的学问,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从古至今,我们的先祖和今人,都在思考与讨论关于养生、保健、成功、失败、幸福、痛苦、人生价值、今生来世、涅槃与永生等生命文化的话题,就是探索生命文化的重要内容。

人类来到人类世界,随着婴儿第一声清脆的啼哭声,就标志着一个生命降落人间。生命就如旭日东升的刹那间,把金黄色的光辉撒遍每一个角落,大地万物就苏醒了,生命就存在于世间,就像娇嫩的花朵在绿丛中绽放,就像活泼的孩子在草地上欢快地跳跃……生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了生命,才有竞争和拼搏,才有快乐与悲伤,才有理想和远方。因而,我们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文化绽放出更加精彩的花朵。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风卷残云
  • 发表于:2023/2/20 9:32:51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放生还是要注意生物种类啊,不能打破生态平衡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