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寻找黄藤

  • 大村文客
楼主回复
  • 阅读:10336
  • 回复:1
  • 发表于:2023/3/18 3:28:07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寻找黄藤
蒙乐生


《琼海县志》记载:“大路,明初渐成集市,称‘黄藤市’,清代改称大路市”。按县志的说法,明初渐成集市,时间至今已600多年。清代改称大路市,也已300多年。这么长的历史时期,“黄藤市”已经消失了,消失在市井的烟火中,消失在连绵不断的战祸中。

据了解,黄藤市位于“大路口”,这条“大路”,就是海岛南北贯通的历史大道,而且在明初就“渐成”黄藤市。《正德琼台志》记:明初《驿递》曰:琼环海为郡,北始琼山,南极崖州……驿因方分列,而铺舍亦随之以书。《中路铺》云:路道从琼山县出发,至定安县城门,经过居丁、黄竹,到达黄藤及会同县门。末尾附注,自定安县至会同县160里。

《正德琼台志》记载:“会同县,在府城东南二百九十里,本唐宋乐会县地。元至元二十八年,平章阔里吉思平黎建议,始割西北境立今县,治永安都,属琼州。”《正德琼台志》记载:“郡州邑彊域图·会同县境”图标明,永安都黄藤铺、黄藤村与定安黄竹铺毗邻。

《正德琼台志》成书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距今(2023年)已经502年。当年,作为白衣进士的唐胄,凭两名助手的协力,用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唐胄撰写志书的态度是认真的,志书插图标明了黄藤铺、黄藤村的准确位置,说明他是实地调查绘制的。

《道光琼州府志》记载:“乾封初年,(琼州)陷山峒蛮,贞元间复。大观二年,割属万安军。元至元间,析其北境置会同县。明因之。”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始割西北境立今县,治永安都,属琼州。皇庆初年(1312年)移治端赵都。”其间,两者相隔仅仅21年。

至于“移治端赵都”,必定有其根本原因,《正德琼台志》云:“皇庆初,王高之变,徒端赵都,为今治。”定安县距琼山府城80里,会同到定安160里,如此遥远的路程,王朝的统治鞭长莫及,唯一的办法就是迁移县治,以避免血与火的灾难,图谋暂时的安宁。

一个郡治的建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显而易见,21年的时间是不够的。然而,废除县治至今,历史的风雨已飘荡了732年,与定安黄竹毗邻的永安都已更名易姓,黄藤铺、黄藤村已消失,现属于堆头村委会的黄典上村、中村与下村已经出现。

另外,黄典中村还出现一个“薇藤圣娘庙”。这“薇藤圣娘庙”从何而来,在广泛的史海中查阅,据政协琼海县委员会编写的《琼海庙宇文化》介绍:“薇藤圣娘庙”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原先在茶园,后来迁至水塘;1995年重建,建成了水泥钢筋结构的现代建筑。

按照海南方言,“典”与“藤”同音,“典”笔划简单,“藤”笔划繁杂,长期使用,人们舍繁就简,久而久之便把“藤”写成“典”。这是一种猜测,是依据史志记载来猜测,是有依据的。但就“黄”与“薇”而言,则令人费解,“薇”的笔画不是比“黄”多吗?

妈祖是宋代和平女神,至今海口仍保留元代兴建的妈祖庙。妈祖来到大路变成了“薇藤圣娘”,查“黄典”与“薇藤”,如果把前面地名去掉“典”字,后面地名去掉“薇”字,显而易见,其实就是“黄藤”,与史书的记载相吻合。当前,这个“薇藤圣娘庙”的信众覆盖堆头村委会、大路村委会、美容村委会和清廊村委会23个自然村,信众大约3000人。

笔者认为,地名变迁也是县域变迁,对“黄典”与“薇藤”无法理解,于是在2023年的2月19日,与朋友一道踏上寻访黄藤的路程。因为从来没有去过黄藤,便与《今日海南》杂志社王社长联系,得他支持,邀请大路籍干部何豪带路前往,我们顺利到达黄典村。

因为黄典村本来就在大路市,两相毗邻,往黄竹铺方向走,转瞬之间便到达。当前,“薇藤圣娘庙”的香火鼎盛,可是由于年代更迭,名字迁变,张冠李戴,鲁鱼亥豕,令人费解。笔者是执着认真的,难道“黄典”不是“黄藤”,“薇藤圣娘庙”不是“黄藤圣娘庙”?

琼海市是文化之乡,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四,一年一度的“薇藤圣娘庙妈祖巡安”为民祈福文化节如期举行。文化活动由琼海市大路镇“薇藤圣娘庙”理事会主办,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海南省道教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吸引了周边市县的数千群众与游客参观。

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黄典这个小村庄能传承“为民祈福”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且庙宇覆盖的范围广泛。“黄典”是历史文化古村,它与黄竹市毗邻,原来名叫“黄藤市”。为什么明明是“黄藤市”,却又改为“黄典村”,庙宇则改为“薇藤圣娘庙”呢?

700多年过去了,短命的元代在成吉思汗的东征西伐中消失,黄藤市作为会同县治并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史书记载言之凿凿,但这短短的21年,还包括搬到泗村的时间,当年的县治又能有什么建筑遗存留下呢?即使有些建筑,也会在漫长时间中被掠夺净尽。

面对目前这座新的建筑,我们惘然若失,准备离开。小车已经启动,忽然路边的大小石槽映入眼帘。这是很有年代感的文物,满目沧桑,槽边布满青苔,是马匹吃水的石槽。停车询问,发现不远处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包括石柱、石础等历史遗存,这些东西从何而来?

还有一口水井,所在地势很低,大约与现在路面高差一米。当年水井就势而挖,几百年水土流失,井壁阻挡,于是出现这种状况。再者,大路镇属于琼北火山地带,这一带多有石材建筑历史残留,这么多精巧的建筑遗迹,难道是旧县治遗址,不能不令人浮想联翩?

这么多的长条石槽,开口这么小,不可能做水缸用,猜测只能是马喝水用的。这么多形状较大的石础,而且雕琢的花纹精美,一般人家不会如此,除非公共建筑。除了一般农家使用的石磨、杵舂之外,还有不少雕琢精致的石桌、石墩、门柱等等,不可能没有来由。

从众多的石头遗存来看,一个县治历史是有可能残留这些东西。所有能够证明一个县治存在的历史证物通通浮出水面,它向世人宣告,房屋可以摧毁,但石头遗存不可破坏,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历史的存在。也许,这仅是我的猜测,除此之外,并不能说明什么。

读史明智,以史鉴今,黄藤铺的历史就是琼海市的历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了解黄藤历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读史明智,首先是读懂地方历史,是了解地方历史的变迁,是把握历史的脉络。

“王高之变,徒端赵都”,黄藤铺作为会同县治的历史就这样消失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豪强割据,盗贼作乱,民不聊生,“黄藤铺”变成了“黄典村”,“黄藤圣娘庙”也变成了“薇藤圣娘庙”。这种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是在老百姓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这是地方历史的悲哀,也是寻找黄藤的原因所在。至于是否改“黄典”为“黄藤”,我认为不重要。我们无法扭转已经发生的历史变迁,但是我们不能不深刻认识这一悲哀。证之于历史,我们愈来愈懂得,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日子。
  
  • 蔡鸿亲
  • 发表于:2023/3/18 19:13:16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上照片。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