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朱德坚《临窗集》连载◇为有源头活水来——浅析中学生作文误区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655
  • 回复:0
  • 发表于:2023/4/4 14:36:02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析中学生作文误区


笔者多年任教中学语文课,深深体会到很多同学作文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是为作文而作文。他们认为成文是最终目的,只要有较好的开头和结尾,主体部分又有几个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事例,再是用词准确恰当,句子通畅,就是一篇满意的文章了;至于记叙是否真实,抒情是否真切,那是无关紧要的。有些语文科任对如此的学生习作也表示默许,甚至在指导学生升学备考时,竟要求每位同学手中要有多几个捏造的能表现各方面中心意思的例子,几副不同的人物脸谱,临场套进去,拼凑成篇。笔者对此未敢苟同。不必说写作的人通过作文过程能提高什么能力,单是就文论文也显得陈旧而落俗套,缺少新意而不感人。也就不是上乘之作了。这是中学生的作文误区,而且有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之势。本人在作文教学中曾蓄志要求学生写真,然而步履艰难。值此“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对策”征文之际,谈谈自己的浅见,就正于同行。

中学生作文为什么要强调写真?首先是作文训练的目的所决定的。中学生作文的目的是通过作文训练过程获得一种终身受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用文字语言来反映生活的能力,学会借助文字把客观生活现象和自己主观的感情诉诸读者。客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各事物又是千差万别的,由生活产生的感情也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写文章的人只要坚持写真,在作文过程就必须斟酌字句,必须经过一番推敲。莫泊桑说:“要确切描写事物,应当做到准确地用一名词来称呼事物,用一个动词来标志动作,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鲜明。因此,应该设法从无数的单词中选择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满足于找个近似的来应用,决不应该蒙混。”他说的“设法……选择”就是反映能力的一方面的训练了。

可是,我们的一些同学作文时却完全把现实生活抛开一边,按主观意念炮制。写事情,多是雨中送伞,车上让座,帮老大娘挑水,扶老大爷过桥。描写老师,都是两眼放出炯炯的光芒;描写同学,都是苹果一样红的脸,再添上两个酒窝。最近,我在以“留在照片上的回忆”为题的学生习作中,发现有十多篇是情节雷同的。先是写看到照片引起对某同学的回忆,下面依次是写亲密无间,友谊破裂,重归于好,临别赠送照片。这样的文章,层次分明,在结构方面是无可非议的。可是,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是对范文的改头换面。写的事不是自己经过的事,抒的情不是自己的真情,也就谈不上反映能力的训练了。这些同学为什么不启开记忆仓库的大门把视线投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而要作茧自缚呢?这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深思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一九八0年给南京市《作文选读》的题词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题词是:“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记住这两点。”叶老的话明确地指出了作文是说自己要说的话。也就是“我要写”,不是“要我写”。“我要写”是主动的,是打开心灵的窗户,说心里的话;而“要我写”、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就免不了要说违心的话了,要模仿和抄袭了。因此,学生要有写的兴趣和要求。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曾经有好几次下课回到房间,发现地上有学生给我的信,这些信没有邮票邮戳,是写信人从门缝投进来的。记得有一封信火药味很浓烈,是批评我没有经过民主选举就确定某某同学为行为规范学生,并指出我之所以偏私是这位同学送给我引火用的胶丝的缘故,真可谓“一针见血”了。这封信当然没有署名。还有一次,有一封信是写上姓名的,写信人是一位即将毕业离校的女同学,她在信上记叙了三年来我对她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关怀,特别提到我发现她有早恋行为后,对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开导,对此她表示十分感激。这两位同学对班主任的两种不同的感情都因不好意思面谈而通过书面抒发出来,反映出来,说的都是想说的话,都是感到不吐不快。我们需要学生写的正是这样的文章。一位语文教师在灯下伏案工作的时候,如果案前的篇篇学生习作,都是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而推心置腹,或是畅叙自己的幸福,或是阐述自己的见解,或是诉说自己的哀怨,或是发泄自己的烦恼,那么,学生的写作热情一定会激发老师的批阅兴趣,老师在批阅习作的过程必定会触到同学们的心灵在跳动,听到同学们的心声在呼唤。老师凭借作文训练这个窗口,又可以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了。

中学生作文为什么要强调写真?还需要从美学的角度来阐述。车尔尼雪夫斯基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可以肯定,美在现实生活之中,只有真才是美的。美是活生生的具体事物。比如大自然就是美的,春光明媚,青山绿水,叶茂枝繁,阳光灿烂的确美;而秋风红叶,西山落日,晚霞归鸦,疏星淡月也令人陶醉。美又是真切切的感情。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有催人泪下的力量,就是父亲对儿子的至亲至爱的感情。那种亲子之爱,具有普遍意义,很能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生活是如此的美,因此,人们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笔者在中学时代读过何其芳的一首诗,其中一些诗句至今记忆犹新。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过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

生活的美最能振动写作的人的心灵,中学生作文就是用笔来描绘生活的美。生活的海洋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只有面向生活,作文的路子才是开阔的。只有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作文之树才能常青;挖空心思,捏造情节的文章,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定是要枯竭要萎谢的。

诚然,通过作文反映生活,不是记流水帐,不是象镜子反映事物那样简单。这是作文写真的难处,同学们正是在这里却步而滑向模仿、抄袭、捏造的斜路上去的。如何在真的前提下构思文章是作文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看哪些生活素材值得写,就是要懂得审美。对美来说,真是不可少的,但只是最低的非决定条件,善才是决定的条件,真和善结合而成美,善对美的内容有制约性。因此,写作的人要有观察生活的慧眼,要有“沙里淘金”的能力,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各人由于这些因素不同,对同一件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反映,有的人觉得它美,兴味盎然,有的人觉得它丑,嗤之以鼻,有的人可能无动于衷。这就是说:“要以心发现心”。一个悲观失望、麻木不仁的弱者,怎能会满腔热情的去拥抱生活呢?一个是非不分,浑浑噩噩的昏庸之辈,必定是对开拓进取,兢兢业业的创业精神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一个鼠目寸光、患得患失的自私自利者是不会为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高尚行为唱赞歌的。一个中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学会作文。在反映客观生活的时候,要有一根正确衡量生活的准尺,才能识别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才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即使是多么普通的人,多么零星的事,多么短暂的意念,只要是引人向上的,还是令人深省的,都会认为是作文的宝贵材料。这样,写作的人,在选材、构思、成篇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反映能力,也得以认识生活,提高思想觉悟,在作文中又学会了做人。我在作文教学中是始终坚持要学生写真的。有一次自拟题目作文,在一篇《拾到的“表扬”》的习作中,这位同学记叙了这样的事情:他从同学手中接到一件拾来的口袋里有十多元钱的衬衫,他把衬衫和钱都交给老师,让老师寻找失主。后来在一次校会上,学校领导当众表扬了他,并发给他失主乐意给的五元奖金。文中还写了他自己无功受禄的惭愧心情和无地自容的窘态,最后文表示自己要向拾金不昧的同学学习的决心。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的灵魂通化作文过程也得到了净化。由于文章注入了真切的感情,并不那么高尚的行为转化为美了。

也许老师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代著名作家刘绍棠不是十六岁就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小说《红花》吗?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写“可能真”的人和事,训练虚构的能力呢?这是本文最后要谈的问题。上面谈的中学生作文“写真”和“反映生活”,显然同文学创作中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有别。

前者是写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具体的人和事,是写生活的真实;后者是表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是写艺术的真实。这两种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和提高的关系。正如学绘画,必须先学静物写生。达,芬奇画蛋就是很好的启示,他的老师佛罗基奥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佛罗基奥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他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地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得心应手了。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求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如《最后的晚餐》),成为一位卓越的画家。至于刘绍棠的成功之路,并不能说明不经过基础训练就能通向文学的殿堂。可以肯定,刘绍棠的作品富有乡土气息,正是源于先前他对家乡的热爱以至对家乡的如实描写。中学生学作文,不是熟读背诵那些描写春夏秋冬,描写高山大川的词藻能够奏效的,必须是训练对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贴切描写,这样的训练多了,积累多了,才能熟能生巧的。

在中学阶段,作文主要是写实用文字。写记叙文,记人叙事要真;写说明文,也要对被说明的事物做如实的介绍和说明;写议论文,也要以客观生活中的现象为依据,因事而议,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摆的事实和讲的道理必须是真实可信的;而写抒情散文,更不能无病呻吟,要景真情切,联想合理自然;至于写童话,虽然是虚构,但也要合情合理,不能违反生活逻辑。要使学生作文写真,应鼓励学生自由作文,就是写观察日记;命题作文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范围尽量要宽一些;材料作文,必须指导学生根据材料的内容,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体验,设身处地的去感受,自然地进入角色,把材料的内容当作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是有血有肉的。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是以联系生活培养语文能力为主要线索的。可见新教材正是正确处理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体现了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我们如何吃透新教材,运用新教材?本文只从指导学生作文写真这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意在抛砖引玉。最后引用朱熹一首七绝《观书有感》和同行共勉。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文曾获“海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对策”征文三等奖)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