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文山:保持对文化的敬畏

  • 大村文客
楼主回复
  • 阅读:2964
  • 回复:2
  • 发表于:2023/5/8 0:05:58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文山:保持对文化的敬畏

蒙乐生

文山者,古村也。定安有文山,海口有文山,但此文山非彼文山,此乃万泉河畔博鳌镇王氏聚居之文山,分上下村。相传,文山村王氏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过琼,初居塘口。从七世祖铭公开始,寻址觅宅,掘井而食,移至文山。后来,丁口渐多,人才辈出,但是岁时不和,年月坎坷,地产不多,村民为生计奔波,远走外乡,除迁南洋外,眷恋故里。

初到文山,总体感觉:古树苍翠,绿意盈盈,景色绮丽,蔚然深秀。村子离嘉积市并不远,从市区往博鳌前行,不久拐入文山公路,便可直达村子。车到村口,惊于这一处“八卦形”的摆设:三方巨石,并肩而立,恰似一座天然的“文山”,景致旖旎,风景独特。

原来,文山村与金岭村和凤昌村三个村子一起,聚落成庄。万泉河流域土地平旷,田野平畴,并列丘山,三足鼎立,田地辽阔,可耕可种,农事参差。其间,三石相拥,一柱撑天,石柱突兀,上书“文山村”三个草字。其“文山村”这三个草字为世界琼海同乡联谊会会长、香港琼海同乡创会会长王春海所题。 有意思的是,村路竟然暗合“八卦形”格局。

所谓风水学,实则上是优境学,包括生物学、地理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是选择优良的居住环境安家乐业。初到文山,随祖籍文山的王辉若环村漫步,第一个感受是此处文山绿树环合,自然幽静,生态良好,是宜居之地。王辉若举家迁居省城,并不时常回乡。

也许,偶尔回家看看,对家乡的怀念,对文化的敬畏,对宗祠的敬仰,已成王辉若的文化秉性。宗祠,是祭祀祖先的圣地,也是耕读传家的场所,是当年乡村私塾所在。文山村祠堂分为大宗祠和小宗祠,那是一个家族文化体系的外在标志,也是宗族子孙的精神核心。

以王氏祠堂来说,它的堂号是“三槐堂”。三槐王氏自祜公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后裔散布于海内外。眼前,这座“王氏琼公祠”,门前书“晋水长流,太原槐绿;闽山开拓,塘口桂丹”的对联铭记王氏发迹于山西太原,从闽山迁徙塘口的史实。

支祖铭公祠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那是文山华侨对乡村的文化追慕。如今,祠堂里有一方碑刻,上面镌刻发起人王政、王禄、王兴、王绍裘、王绍鉴、王绍学和王绍诗等十八人之多;此外,还有董事王政、王良、王绍裘、王绍宪、王绍森、王绍管、王绍堯等十几人。

王氏“绍”字辈的先人都是在祠堂里读书,比如先池公的先父绍良公。“绍”字辈出了个南洋巨商王绍经,业成后报效桑梓,修桥补路,同时也帮助宗亲修建祠堂。光绪末年,王绍经等宗亲捐款再修王氏大祖琼公祠堂,其中八角形拜亭系钢筋水泥浇铸,飞檐翘角,十分坚固。

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摧枯拉朽,风火冲动,祠堂作为历史遗产文化被拆除;把纪念祖宗的圣地夷为平地,青砖拿去盖猪舍。本来,八角亭也属拆除之列,但不知怎的,拆除之人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无法拆掉,最后不得不保留下来。

对宗祠的敬畏,就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文化的敬畏。当今社会什么都不缺,高学历者不缺,有知识者不缺,但对文化怀有敬畏之心的人反而稀缺。八角亭虽然保留下来,但宗祠却在乡亲的眼底下前拆除了,使子孙祭祀失去基座。文山人心情惆怅,无可奈何。

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华侨回乡,看到家乡面貌依旧,心中非常扭结,而坚守故园的乡亲也感到非常尴尬。那个时候,国家财力不足,没有办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建设家乡。不像现在,乡村振兴加快,环村道路畅通,乡村产业发展,处处呈现出和美乡村的建设架势。

虽然不如人意,但广大华侨还是理解,考虑家乡父老的困难,他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着手组织教育基金会,用以帮助文山子弟入学读书。那时,新加坡的王氏兄弟集资,兴建永珍园、怡珍园两间咖啡店,由先明公牵头,先后有20多名华侨踊跃入股。先明公认购了股份,硬是把教育基金会办了起来,使之造福王氏子弟。海南卫生厅原处长王春陶,琼海市医院原副院长王春辑,他俩就是文山华侨教育基金会资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的。

有意思的是,当年的祠堂也是私塾是学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兴建祠堂也是兴建学堂。当年,王辉若的高祖父王绍良就是毕业于祠堂小学,后来远走南洋,购买船只,航行海口到新加坡航线,货畅其流,造福桑梓。可惜天不假其年,疾病交加,怏怏而逝。

早年,王先池得父亲扶持,入读琼台书院,毕业后与湛江同行租赁一艘货轮,贩运本乡的土特产,驰骋于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一九三二年货轮在马六甲海峡被海盗持枪抢劫,先池公死里逃生。

回到家乡,先池公暂居乡村,亦耕亦读,课儿读书,凿井而饮。后来,王绍经的儿子王先树邀约先池公,特聘他到海口骑楼大亚旅店担任掌柜。大亚是海口著名旅店,日常账目往来,纷繁复杂,但先池公立下章程,知难而进,事业有成。后因日本侵琼,辞职返乡。

王氏先辈幼年时在家乡读书,学堂就设在祠堂里,那就是上一辈人的记忆。及至上世纪三十七年,已是兴办学校,培育子弟的时期。王氏父老推举先池公当校董,主持建校。先池公义不容辞,从校址选择、图纸设计、材料购买直至现场施工,商之兄弟,尽心尽力。

华侨协力,文岭学校终于在一九三八年建成,哄动一时,风气所及,九村惊讶,影响巨大。其时,先池公出面,延请乐会县长吴钊题颂。县长看到文山与金岭两村居然建成一所学堂,欣然应允,便以“文岭”两字嵌入,题写了“文究古今中外籍,岭培桢干栋梁才。”

“乡贤兴学培桃李,赤子深情育英才”,这是学校“留芳馆”门前遗存的警句。推开留芳馆的大门,墙上挂着一排功成业就的乡绅照片,个个西装革履,仪态安详,他们是留洋先辈,是热心教育的英贤。当年,他们出洋谋生,含辛茹苦,终于事业有成,报效家乡。

重土难迁,不尚外流,但是,当年乡村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迫于生计,不得不远走南洋;然而,无时无刻却是惦念亲人,记挂家庭,乡思难熬。流浪外番,含辛茹苦,念念不忘的是对子女的教育。客居海外,兴建乡校,惦念祖宗,捐建祠堂,华侨铭记乡愁。

王辉若回忆说,先池公喜欢购书,尽管并不富裕,但他喜欢读书,喜欢藏书,家中用一间屋子作藏书屋。“耕为本务,读可荣身”,既表明不能忘记农民的本行,也展望未来。这是文山人亦耕亦读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的乡土文化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中国百年圆梦,文山百年笃力。不管是百年圆梦还是百年笃力,都要保持对历史对文化对教育的敬畏。兴建王氏祠堂,就是延续文山王氏基因和血脉,就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广植榔椰,遍栽嘉木,绿化环境,就是敬畏乡村生态。

时下,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生产发展,产业兴旺,村庄宜居,环村公路早已修缮。早年建设的第一步是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各家各户早已安装自来水管,靠井吃水的年代已经结束。王辉若颇有古井情结,出力整治村庄时,对之加以整治。

水是生命之源,国人视水为宝。早在4000年前,国民就高唱《击壤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是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歌谣,是歌唱景观优美的田园风光;全歌言语纯净,不染尘灰,意境高古,文字流畅。

也许,文山的先辈初来乍到,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那是一个苍老健硕的文山农夫对着无垠田畴悠然地歌唱,怡然自足地过简朴生活。这种自然的生存方式,的确“帝力于我何有哉?”居处乡间,躬耕绿野,掘井而食,优哉游哉。

王辉若说:铭公的次子深公再度迁徙,移至文山上村,就开始饮用此井。以此推算,这口井至少有三百多年历史。乾隆年间,十七世祖锡深公与儿子万友、万焕筹资砌筑井围,呈石碗状,别具一格。这口古井的历史就是村庄的历史,就是村民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对历史的敬畏使子孙后代记住:祖宗开基散叶,生存发展艰难;古井寂然,不再扬波,但仍存在。

文山古井,凿于先祖,后辈饮用,上村三个,下村三个,均系村民与华侨合力完成。几年前村庄环境整治,开辟新路,保留古迹,饮水思源,村民加高井庭,垒石为壁,并镶以整块厚重粗硕的圆石作为井框。为记念万友公,遂取井名为“万友水衡”;第二口井之整修,乃记念王辉若的曾祖父先池公,遂取井名“文池”:源头活水,朴素情怀,文思清雅。

环视文山,椰树挺拔茂密,槟榔亭亭玉立,竹木杂树生英,如此良好环境,的确是一方难得的宜居之地。但是,如此家居之地,怎么树上铁丝悬挂“私人椰子,不许私自采摘”的牌子。原来,个别“候鸟”客居博鳌,旅游文山,看到村庄椰树硕果累累,认为是“野生椰树”,肆意采摘。不能时刻有人守着椰树,只好出此挂牌的下策。这是可笑之事,更是可耻之事,是罔顾文化,罔顾生态。文山是历史村庄,保护村庄就是保护文化,保护生态。

看文山村入口处那意义深远的题词:“诚恳朴爱,忠信笃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传家二字耕与读,守家二字勤与俭”……那是文山人对自己子孙说的话,也是对社会公众的希望。这是文山人对文化的敬畏,这是对教育的敬畏,这是对生态的敬畏。

八卦台的诗词,林林总总,意境开拓,寄意深远,那是文山村的乡贤王春海所题。我环游文山,未见老者,但是大美文山好客。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敬畏文化,欢迎客人,文山王春海为后裔子孙树立了榜样。王春海深悟商道,瞄准玩具生产,产品畅销世界市场;王春海外和商界,内联琼海乡亲,曾主持香港琼海同乡会达数年之久。

八卦台前有一幅书联,是王春海题写的“文光启智诗书齐家福万代,山明毓秀紫气涌乡禧千秋”,它寄托文山人的殷切希望。如今,文山、金岭、凤昌三村,贤才辈出,上百名大学生,两名博士生,五名硕士生,三名研究生,先行一步,成为敬畏文化的实践者和得益者。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蔡鸿亲
  • 发表于:2023/5/8 8:04:40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上照片。








  
  • 风卷残云
  • 发表于:2023/5/9 11:32:01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