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

  • 大村文客
楼主回复
  • 阅读:4869
  • 回复:0
  • 发表于:2023/5/12 0:03:55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纸上得来终觉浅

蒙乐生

造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一起,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同时,也为世界的文明进步起到划时代的促进作用。

在文房四宝之中,纸的发明虽然比笔、墨和砚台要慢,但一经出现,便流传各地,造福社会,影响深远。古今中外,世人公认,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这是历史文献中最早关于蔡伦造纸术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蔡伦造纸所使用的原材料是树皮、麻头、旧布和渔网等价格低廉的材料。这样造出来的纸,成本比较低,很快就得到推广。但是,在也有文献记载,蔡伦之前就有纸张使用的例证,不是蔡伦发明。

也许,西汉之前就发明了纸张,但是纸张质量差,无法书写;到了西汉后期,纸张质量有所提高。蔡伦正是在此造纸术的基础上对原材料、工艺进行改进,制造出质量较高的纸,特别是蔡伦扩大了造纸的原料,而且为以后广用各种植物纤维造纸提供了条件。

也就是说蔡伦是历史上制造植物纤维的第一人。当代学者评选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一百年历史人物,蔡伦名列第七,居然排在孔子前面,正是他作为造纸始祖的伟大功绩。

别小看这片薄薄的纸,如果没有它,人类交流思想,传播知识,记载历史,不知要困难多少。《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东方朔曾给汉武帝上书,一共用了三千片奏牍,皇室派两个人去搬,才勉强搬动。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韦编”就是用牛皮编缀的竹简。

史书记下有关蚕茧纸、苔纸、发笺纸、侧理纸等名词,是否当时曾用青苔、毛发等来造纸呢?个人认为不大可能,毛发少纤维,成纸强度低,不宜单独用来造纸,至于蚕茧纸和发笺纸之说可能是象形名词,白净、细密的麻纤维纸形似蚕茧,可能就称其为蚕茧纸。

晋代造纸比前代有了明显的进步,白度提高、表面更平滑、结构较紧密,纸质细薄且有明显的帘纹。晋人傅咸《纸赋》说:“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己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暮春,王羲之等四十一名友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这是一次修禊盛会,很多人写了诗,王羲之则写了留传千古的《兰亭序》。相传,这件“天下第一行书”序文原本就是写在“蚕茧纸”上,有人干脆称《兰亭序》原本为“茧纸”。

在王羲之那个时代,会稽盛产佳纸。《语林》记载:王羲之为会稽内史,谢安向他索取笺纸,当时会稽仓库中存纸有九万张,王羲之全部都送给了他。这就说明,当时会稽地区的造纸业已很发达。因为那里盛产古藤,所造之纸,洁白柔韧,称为“剡藤纸”。

晋代的纸张按色彩来分,又有白色、青色、绿色和黄色等的区别。比如《初学记·卷二十一》援引应德詹的《桓玄伪事》说:“(桓)玄令平准作青、赤、缥、绿、桃花纸,使极精,令速作之。”还有《邺中记》也说:“诏书以五色纸,著凤雏口中”,可足以为证。

色纸中的黄纸能驱虫防蛀,延长书的寿命,又有书香之气。其次,黄色不刺眼,可以长时间阅读而不伤目。如有笔误,又可用雌黄涂抹后再写,便于校勘,所谓“信笔雌黄”即由此而来。再者,黄色庄重典雅,是五色之中的正色,敦煌石室中有不少这类实物。

我国造纸术在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传到朝鲜,七世纪初传到日本,八世纪中期传到阿拉伯,十世纪末纸代替当地原先使用的羊皮纸和纸草。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将造纸术传入欧洲;经过近两千年的历程传遍全世界,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在中国文学史上,浣花溪畔的“薛涛笺”名盛一时,传赞不衰。当年,薛涛曾居住在浣花溪畔,那里的水清澈见底,水质很好;溪中浣纱,锦纹清晰,故称为“浣花溪”。薛涛学会了造纸,并对笺纸规格作了改进,用以做书写酬答小诗,被人称之为“薛涛笺”。

薛涛颇有诗名,曾与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杜牧等互相唱和。其中,与元稹交谊尤深。元稹离蜀,两人还有诗歌往来,薛涛特地给元稹寄去一百多幅彩笺。后来,元稹写《莺莺传》,提到莺莺写“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就是写在彩笺上的。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曾说:浣花笺之美,在色不在质。李商隐的《送崔珏往西川》诗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韦庄的《乞彩笺歌》云:“浣花溪上如花客,绿暗红藏人不识。留香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可见当年人们已经注重纸质了。

中国书画家最喜欢使用的是产于安徽宣州的宣纸,至少在唐代,宣州已经生产宣纸,这在《新唐书》中已得到证明:宣州的贡品中有纸一项,可见纸张质量已属于上乘。南唐后主李煜善书,曾命人监造纸,供宫中御用。这种纸收藏于“澄心堂”,称为“澄心堂纸”。

《泾州小岭曹氏族谱》记载:宋末,曹大三避乱居泾州小岭,看其地少山多,适宜于青檀树生长,造纸条件得天独厚,便融合宣、池、徽三州造纸技术之长,生产宣纸,所产宣纸洇墨性能很好,浓淡层次分明,用来挥洒水墨淋漓的写意画得心应手,是理想的纸张。

古代典籍保存,必须预防蠹鱼虫蛀的破坏,除了浸染黄蘗汁之外,也有用花椒水或百部根煎汁浸纸,同样具有预防效果。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下令用“枣木雕版”即“枣木椒纸各造十部”,由此可知,当年内府所藏的典籍之中,有不少是使用椒纸印刷的。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但印刷术的产生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有相当发达的造纸业的支撑。它不像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还没有纸用,人们就用“玺”印在泥土上,封发重要公文。当然,这还不能算是印刷术,但后来的雕版印刷,显然受了它的启发。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不仅卷秩浩繁,而且纸墨优良,校勘认真,历来受收藏家的喜爱。当时著名的刻书足以有三处:一是南宋都城临安;二是四川成都、眉山一带;三是福建省建阳的麻沙、崇化两镇。福建因盛产榕树,木质柔软,所以刻印数量居多。

及至清末民初,工业革命迅速兴起,国外的石印及铅印技术相继引进,引起国内印刷技术革新。这种新法印刷速度快,成书易,于是雕版印刷逐渐被淘汰,用纸也相继改为机器生产的道林纸或新闻纸。所以,除影印线装本古籍外,就很少使用手工抄造的纸张。

除了书写、绘画及印刷书籍之外,在生活方面处处都离不开纸。纸币的流通,报纸的发行,无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丁香般的姑娘手中撑的雨伞就是“纸伞”,唐伯虎手中拿的扇子是“纸扇”;“儿童散学归来早”中的风筝就是“纸鸢”。

纸醉金迷,不知是纸迷,还是金迷;反正,赌博是以纸牌为赌具,令人一掷千金,倾家荡产,一败涂地。也许,当初蔡伦造纸,根本就想不到“纸”会如此。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几千年文明史就是纸的发明与使用的历史,如此而已。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