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艺术殿堂里的名砚

  • 大村文客
楼主回复
  • 阅读:2040
  • 回复:1
  • 发表于:2023/5/13 0:02:01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艺术殿堂里的名砚

蒙乐生

笔者珍藏一方端溪名砚,是肇庆朋友来海口旅游携带来赠予的。这是紫色砚台,巴掌那么大,桃园型,墨池稍低,逐渐成洼;抬头刻有梅花,覆有砚盖,十分精美。当然,这是实用型的。记得小时候,妈妈曾给我买一个铜制墨盒,里面有蓄水石棉,很方便使用。

我对砚台并不了解,而朋友却盛赞:肇庆,古称端州,盛产砚石,善制砚台,所产之砚千百年来一直是华夏的“石虚中”。《石虚中传》记:“石虚中,字居默,南越人。度器方圆,中心坦荡,若汪汪万顷之量。隐遁不仕,因采访遇之端阳……凛若通才,巍然雅操。”

人世间哪有“石中虚”这样的“君子”,只不过古人对砚的雅爱起了这么个“昵称”。此外,砚还被称为“墨侯”“万石君”“石乡侯”“铁面尚书”等,表示的是对它的喜爱。《毛颖传》称:毛颖“与弘农陶泓友善”。陶泓是陶砚的别名,其始制于汉,唐代还盛行。

古砚中还有汉魏宫殿的殿瓦制的砚,称为“瓦砚”。《文房四谱》记载:“铜雀瓦砚体质细润而坚如石,不费笔而发墨,此古所重者,而今绝无。”此外,还有未央宫瓦、昭阳殿瓦等名重一时。唐贯休《砚瓦》云:“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可知唐代已有瓦砚。

唐名臣《韩琦》曾得一方铜雀台砚,喜而赋诗曰:“邺城宫殿已荒凉,依旧山川半夕阳。故瓦凿成今日砚,待教人世写兴亡。”《西京杂记》记载:“天子以玉为砚,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宋史》记载太宗赐钱俶“玉砚金盒”;可见,当年的玉砚也是常用物品。

砚墨在冬季常常结冰,学童不得不于十一月就停课两个月。后来,人们想出在墨堂下凿出空道灌注热水以“暖砚”,或者设置金属作为底座,生炭火以保持砚墨的暖润。为避免砚墨干燥,人们设置砚盖加以保护;为了便于发墨,古人又运用“含津益墨”的砚材。

为方便砚墨的使用,人们可谓“绞尽脑汁”。但是,砚很耐使用,很耐赏玩,故文人每每在砚台上制作“砚铭”。比较受欢迎的有明代赵南星冒死做的《东方未明砚铭》铭文:“残月荧荧,太白睒睒,鸡三号,更五点。此时拜疏击大阉,事成策汝功,不成同汝贬。”

人们称端砚、歙砚、洮河砚和红丝砚同为“四大名砚”。这些砚中端砚问世最早,知名度最高。有人引苏东坡话:“端砚石出武德(618—626年)之世”。如此,其历史已一千三百多年。唐人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佳句。

肇庆东南的斧柯山,幽谷深邃,溪水清澈,其间分布许多知名砚坑。南宋人叶樾著《端溪砚谱》云:“府东三十三里有山曰‘斧柯’,在大江之南,盖灵羊峡之对山也。斧柯山峻峙壁立,下际潮水,自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也。”唐代所开砚坑就在山顶上。

唐诗颂端砚,诗作可不少。刘禹锡《谢友生遗端溪砚瓦》云:“呵云润柱礎,笔彩饮虹霓。鹆眼工谙谬,羊肝士乍到。连澌光比镜,囚墨腻于殹。”皮日休《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说:“样如金蹙不能轻,微润将融紫石英。石墨一研为风尾,寒泉半勺是龙睛。”

徐昭梦诗《尚书命题瓦砚》题颂:“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清。”由此可知,唐人对端砚相当喜爱。宋代新开砚材,如魏泰的《东轩笔录》记载:“端溪砚有三种,曰岩石,曰西坑石,曰后历石……争奇斗巧。”

端砚声名大噪,官府用做贡品,向皇帝献媚。当年,仅《端溪砚谱》就记载五十多种新颖形的砚,端砚生产进入它的全盛时期。《宋史·太宗本纪》记载:“淳化二年(991年)夏四月,罢端州贡砚。”封锁砚坑,禁止采伐,但从新坑不断增多来看,采砚石有增无减。

地方官吏借“贡砚”为名,敲诈民力,其中大部分中饱私囊。然而采砚石并非易事,必须开深坑挖到主干,才能挖到砚石。苏易简的《砚谱》说:“斧柯昔人采石为砚,必以牛羊祭之,不尔雷击,失石所在。”这虽然是当地的迷信传说,但也是不成为事实的理由。

贡砚石坑,常年积水,水底摸索,采石甚难。一般是冬季水位较低,于是人们便爬进又窄又深的砚坑,拉着绳子,三步一人,相继淘水,经过两个月的接力,才能接近砚石。然后二人一组,一人照明,一人操作,一边递水,一边采石,千辛万苦把砚石送出坑外。

苏东坡的《端砚铭》记载:“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宋史·包拯传》亦有记:“拯知端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所以,宋濂咏端砚诗云:“愿将斯砚传万世,下书宽诏苏疲癃。”

肇庆民间传说“包公掷砚”的故事,说的是包拯届满回京,百姓自愿将家藏的端砚送他留念,但被婉转辞绝。僮仆包兴知道主人雅好书法,酷爱端砚,便私下收藏了一方。官船起锚不久,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波浪滔天,无法前进。包拯命人检查出端砚,掷入西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更奇怪的是,包拯掷砚的地方,竟然长出一块美丽的绿洲。

端砚珍贵,十分难得,有一方砚,难之又难。宋代,米芾进宫为宋徽宗画屏风,就指着一方端砚说:“就用这一方吧。” 米芾写完后说:“这方端砚臣下已用过,不堪再供御用,请陞下定夺。”徽宗听了大笑“将砚赐之。”米芾急忙将砚装入衣袋,弄得浑身都是墨。

歙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一带的溪涧之中,故称之为“龙尾砚”,也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苏东坡酷爱“龙尾砚”,他在《孔毅甫龙尾砚铭》中称赞说:“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榖理,众声而玉德。厚而坚,朴而重。”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歙砚的特点。

苏东坡还写过一篇《万石君罗文传》,以砚喻人,惟妙惟肖。文曰:“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罗文”即“罗纹”,是歙砚产地的一座山,后来成为该地砚材品质的雅称。“万石君”乃汉代丞相、太尉的封号,人砚结合,文赞“万石君”乃“超拜尚书”。

有意思的是,苏东坡在得到歙砚之前,曾写过“风咮砚”铭,曰“苏子一见名风咮,坐令龙尾耻牛后。”后来,苏东坡到歙州求“龙尾砚”,歙州人诘问他:“你不是得到‘风咮’砚了吗,还要‘龙尾砚’干什么呢?”朋友彦德说:“你再写龙尾砚铭,我送你一方。”

苏东坡二话不说,挥笔写就《龙尾砚铭》:“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寄于石。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我生天地一闲物,苏子亦是支离人。粗言细语都不择,春蚓秋蛇随意画。”言词诚恳,情意真切,世间多了一篇《龙尾砚铭》,苏子多了一方歙砚。

真不愧是文学大师,苏东坡对龙尾砚雅爱,为之写了多首诗,其中还有《眉子砚歌》《张几仲有龙尾子石砚以铜剑易之》《龙尾石砚寄犹子远》等等;还在《偶于龙井辨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他说:“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诗中的“细罗纹”“角浪纹”“古犀纹”都是龙尾砚的美纹,可见苏子极善鉴赏。

黄庭坚到过歙砚的采石现场,写过《砚山行》一诗:“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城。”赞叹龙尾砚中的金星石,说它的丰采压倒了端州的紫砚。欧阳修也说歙砚:“以金星为贵,在端溪(砚)上。”邵博的《闻见后录》则把端砚比作“德人”,将歙砚比作“俊人”。

进入现代,歙县溪头区所产的溪头坑石,其质地可与龙尾石比美,亦有金星、金晕、眉子、罗纹等品种色样。竹铺乡附近所产的砚石,色紫红,近端石,质坚细,发墨佳;如今,当地人称之为“歙红”,也是一种珍品。现在,龙尾砚生产的砚材多出于安徽和江西。

除久享盛名的“四大名砚”外,我国各地还有不少优质砚石。比如洮河砚、红丝砚和澄河砚,它们都是跻身于中国名砚的砚种。此外,还有山东紫金石砚、龟石砚、燕子石砚、尼山石砚、砣矶石砚和田横石砚等等,统称之为“鲁砚”,它们都是艺术殿堂里的名砚。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风卷残云
  • 发表于:2023/5/14 11:38:41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