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掠过夜空的流星——追忆龙江“三公子”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462
  • 回复:1
  • 发表于:2023/6/13 10:19:01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掠过夜空的流星——追忆龙江“三公子”

◇朱德坚

题记:

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它们飞入地球大气层,跟大气摩擦发生热和光。通常所说的流星指这种短时间发光的流星体。


原来,我并不知道龙江地区在解放前夕至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有三个人被称为龙江“三公子”。于2009年底,《龙江龙江》一书问世后,我在此书中蒙传芹的《照公》一文里面才看到,该文的主人翁吴运照老师连同王参校长、林兰老师这三位我原来就读的龙江高级小学的师长曾经被龙江人称为“三公子”。龙江人为何称他们三位为“公子”?在《照公》文中有一段详细的叙述。其大意是,吴运照老师青年时代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他穿戴十分讲究,服饰四季分明。春夏着白衬衣配上白鸽灰西裤,头戴透气的白壳越南帽;秋冬则再套上西装穿上皮鞋,头戴保温的厚绒毡帽。而他的同事好友王参和林兰,和他性格相似仪表略同,故当时龙江乡亲就把这三人称为“三公子”。何谓“公子”?读者肯定会联想到“公子哥儿”、“公子王孙”这些词语。那是指娇生惯养,不知人情世故的官僚和有钱人家的子弟,那是带贬义的。但在蒙传芹的文章中,龙江人的“公子”认知则侧重于仪表、风度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风流才子的意味,是褒扬而不是贬责。

当我看到这三位师长被称为“三公子”这个信息,我十分震撼。除了我曾经是他们三位的学生,聆听过他仨的教诲,我和同时代的龙江人一样,都耳闻目睹他仨的博学多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并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与其说是“三公子”,不如说是“三才子”更确切。都说龙江地区人杰地灵,从他们三位身上就可以看出。正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就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于是,我想起有关三位师长的点点滴滴。

1949年秋,我从滨滩初级小学考进龙江高级小学。龙江高级小学校本部设在龙江墟,而在滨滩村的边塘吴氏宗祠设分教处,有六年级五年级各一个班。我就近在边塘分教处读五年级。正是在读五年级的这一学年里,我认识了分教处主任兼自然科任吴运照老师,还有音乐和美术这两科科任林兰老师。当时吴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常对个别调皮的大龄男生进行训导,他总是手执文明棍儿,有绅土般的姿态。至于林老师,他授全校的音乐美术课,包括校本部和分教处,必须两地奔走。第二学年,也就是我读六年级的时候,分教处被撤销合并到龙江墟校本部。在那里,我才见到王参校长。他中等身材,慈祥和蔼,举止端庄,风流倜傥。他并不授我班的功课,只在每天早操前后,我们才听到他的训话。我还记得在最后那一个学期,我班一大龄男同学结婚,(当时同学之间的年龄相差有十岁左右)请同学和老师在夜晚喝喜酒。在席间,我们还唱了林老师教的《天上人间》这首歌。里面有两句歌词被幽默的同学根据酒席实际改了,变为“清清菜头丝,伸筷夹几支”,引起哄堂大笑……

转瞬间,我高小毕生到加积地区读中学,师长们以后的情况也不甚了了。直到后来我走向社会又返乡务农,这几十年间,我得到一些有关三位师长的情况,既有我自己接触到的,也有听别人说的,归纳起来,他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闪光点,都是可圈可点的。而每个人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人生亮点都不在教学方面,而且都是常人做不到的。

吴运照老师毕业于广东省立第十三中学,一生从事教育和投身琼剧,而他最醉心的还是琼剧。这里不能不说的,是乡间对他和他的掐番薯叶戏班的传说。就是说,他的戏班曾经贫困到只能到番薯园地里掐番薯叶当菜下饭的地步。从表面看,是人们对他和他的剧团看不起和奚落。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真正说明了他对琼剧艺术的爱好、执着和追求,这正是他的人生最宝贵的。琼剧是海南民间的一门艺术,吴老师青年时代就爱上了琼剧,从编写剧本到当演员到组织领导剧团,他一生扑在这上面。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他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而不灰心。他性情豁达,淡泊名利,脚踏实地,不向困难低头。那是1955年仲秋时节,在屯昌县枫木墟,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了半个月,剧团不能转点、剧目青黄不接,演员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是他的剧团最低潮的时候。他沉着应对,用戏剧大师田汉当初组织戏社饭吃不饱仍坚持排戏的事例激励的大家。(上面例子摘自《照公》)吴老师一生担任过好几个剧团团长、编剧,他的剧团辗转好几个县,他的琼剧著作颇丰,他团结带领好多爱好琼剧的青年学生加入琼剧的行列,他对琼剧文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兰老师据说是从南洋回来的,他也是艺术型人才。当年吴运照老师在龙江地区组织银星梨园琼剧团,林兰老师也在该剧团当演员,他扮演的是三公二爹这类土豪劣绅,属反面人物。而在龙江人的心中,他是绘画能手。他擅长的是画花鸟虫鱼和炭粉黑白人像。早年乡间人喜欢在客厅贴上竖幅国画,是四幅为一套,常常是梅兰竹菊四种花草树木,或者是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色。而在画花草枝叶的同时,必须配上喜鹊、蟋蟀、公鸡之类活物。而林兰老师画的蟋蟀栩栩如生,那蟋蟀的羽翼是像要起飞的姿态。乡间人也很看重把父母、祖父母的相片放大留念。林兰老师的炭粉黑白人像形似神也似,而且能保持很久的年月。至今或许有些人家还保留有“林兰画”的人像画。据说,文革时期,林兰老师还为某政府单位画了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彩色巨幅画像。文革之后,我有一次在公路上遇上步行返家的林兰老师,具体时间和地点已不清楚了。那次在路上交谈,他说他在万宁某学校任教。他还说,学校厨工的烹饪技术很差,老是白斩鸡,不懂得变化。以后,就没有林兰老师的消息了。

王参校长的后半生是自学中医,悬壶济世。我曾多次为我的妻子请他开处方。我前妻符桂英患心脏病,我带桂英到他家找过他。记得当时他家庭院边缘都种上九里香当作矮墙,颇有文化韵味。后来,我的第二任妻子生下第一个女儿后,总是怀不上,我也曾经到龙江墟找他开保胎的处方,但结果未能奏效。然而,我却十分肯定,他对中医是很有研究的,是得到龙江人信赖的。王参校长的人生坎坷,时代的变迁,政治的洗礼,他已经不是当年文质彬彬的“公子”了。他必须养家糊口,他用自己的智慧,既为自己也为大家。他在龙江人的心目中是有威望的。他还有一件工作,是为乡间逝去的老者题名。那就是给逝者评价,用一个词给予盖棺论定。给逝者题名的人,必须品行端正,学历资历高,还要有儿有女,总之,是德高望重的人。这个人,龙江人认为就是王参校长。人们看到他在题名上落款的学历是仲凯农校毕业。

三位师长均已作古,但吴运照的琼剧林兰的绘画王参的中医还在龙江人的心中。琼剧、绘画和中医都是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发展的精华所在,他们三人是龙江人的骄傲。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几十年人生,正像掠过夜空的流星,虽然只是瞬间,却发出了自己的热和光。在龙江的文化史上,应该有他们各自的一席之地。


  
  • 瑞记
  • 发表于:2023/6/14 8:45:22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德坚老师好!您是一个德才兼备而又无比坚强的汉子。为您点????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