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琼剧的乡镇力量一“中华一日一一走近中华文明”

  • 高岚
楼主回复
  • 阅读:46841
  • 回复:11
  • 发表于:2023/7/26 10:36:20
  • 来自:广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琼剧的乡镇力量一“中华一日一一走近中华文明”

               叶海声
     “郑长和的声气与肖焕辉听戏”

    前些年,笔者在写作《琼剧的前世今生》时的视野是海南全岛,着眼于市县以上的琼剧现象,无从顾及乡镇的情况。



     该书即将出版时,笔者偶然通过新闻得知,琼海市塔洋镇拥有颇多琼剧故事,趁此次机会特意来塔洋镇探访。

     有巍峨的聚奎塔,有辽阔的田洋,这是“塔洋”名字的由来。

    巍巍聚奎塔,郁郁大田洋。红色文化与琼剧文化在此交相辉映,赓续绵延。


图:本文作者乃参加中国作协“2023年中国一日一走近中华文明”活动(全国共有40个点由40位作家下沉采风),受海南省作协委派下沉塔洋镇(全省唯一一个点)采写塔洋琼剧文化。

    曾然的古城堡,拥有六百多年县治历史的旧县城痕迹己经荡然无存。

     塔洋镇上,茶店接二连三,茶点丰富,茶客满座。喝茶的人们看上去既有闲,又有点小钱。

    漫步于塔洋新城区,听着店铺里的电视机传来的悠扬动听的琼剧旅律,耳边回响起一句话“凡有海南人的地方,必然有琼剧的传播;凡有琼剧的地方,也必有海南人的恋乡情结”。

      琼剧最初兴起于滨海城市海口,却在农耕文化色彩浓郁的地方如定安与华侨之乡如琼海塔洋安魂。




    笔者在《琼剧的前世今生》一书中曾谈及琼剧戏台的嬗变,没想到在塔洋镇,笔者竟看到现代声光电可用的大戏台。



    环顾掩映大戏台的周边群树,让我不禁想起“郑长和的声气与肖焕辉听戏”的故事。

     如众多琼东人一样,生于长于这块土地的老革命肖焕辉不但是“琼剧迷”,更是铁杆“长和迷”。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琼崖国民党党部悬重赏要“‘共头’肖焕辉脑袋”。国民党地方头目了解肖焕辉的嗜好一一“‘长和(戏)班’到哪演出,肖焕辉必去看戏”。于是,布署抓捕计划,派便衣在戏场内内外外埋伏,可一直到散场,也没有看到肖的影子。抓捕计划,一一落空。

       原来,肖焕辉腰揣双枪坐在戏场外的一颗大树上,在浓密的树叶掩护下如痴如醉地听戏。   
 
      事后,肖焕辉津津乐道“看不见长和做戏,光听长和唱戏,也很过瘾!”。       

     笔者曾聆听过郑长和的唱段:雄浑中带有沧桑感的沙哑。这种沙哑终究被宏阔雄壮而结实的音域覆盖,即“高若巨钟,低若微波”。此唱法容易让听众和观众产生共情共呜,感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甜酸苦辣。



    席卷琼州的改造土剧为琼剧运动中的王器民与郑长和

      郑长和是塔洋籍作家李高兰的舅公。她对笔者说“舅公郑长和的音质之好,音域之广,吐字之清,并非像人们所说拥有家世渊源。据我祖父与高朗村的长辈所言,郑长和家世代为农,无一人从艺。郑长和的过人的‘声气’(嗓音)全靠勤学苦练。从十三岁从艺开始,他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在晨风中,用一根粗棍子,一端顶着树干,一端顶着肚皮,苦练丹田发声。郑长和运用头腔、口腔、喉腔、胸腔、腹腔,练成混声和立体声,在没有扩音器的当年,他的声音结实、洪亮,唱声可传出戏场外好远好远”。   
 
     在琼崖乃至东南亚,郑长和是公认的“琼剧泰斗”“一代宗师”,是入选《中国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的第一个琼戏艺术家。


    徘徊于塔洋琼剧文化展馆(海南第一间琼剧文化展馆)里,观赏着琼剧宗师郑长和、琼剧大师陈华、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李桂琴、琼剧名伶黄延生、符赛玉、黄大钰、李生积、吴桂喜、符学光、符文珍、李善兴、李善琴、白燕、李海燕、郑振明(郑长和的儿子)、郑振元(郑长和的儿子)、邓成居、周玉兰、伍桂梅、李高雅、勇夺 27届中国戏曲梅花奖的符传杰等群星闪烁、光彩照人的相片,让笔者不能不感叹不能不认同“真是一个琼剧人才辈出的小镇!”



     让笔者感叹的还有:一、海南琼剧院三代业务副院长郑长和、陈华、符传杰都是塔洋人。

   二、琼剧史上三对珠联壁合让世人称颂的艺术伴侣:郑长和与吴桂喜、陈华与白燕、苏庆雄与红梅,其中两对艺术伴侣是塔洋人。




图:郑长和与吴桂喜遗照。



图:李高兰拜奠舅公舅婆坟墓。
    参观“塔洋琼剧文化展馆”,翻看中共琼海市委宣传部、海南省乡土文化研究会主编《海南琼海藉演艺家传略》一书。此书记载了琼海籍琼剧演艺家一百来名,其中塔洋籍琼剧演艺家竟占1/4。


    为什么塔洋镇琼剧名伶辈出?

     在三百多年琼剧发展史上,传承琼剧技艺、培养琼剧新人的机构唯有教馆。位于老县城的土剧(后来的琼剧)教馆绵延几百年。

     文字明确记录的土剧主教是黄延生。
   
     黄延生,男(1821-1904),本籍人。乃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琼州三大名净之一。黄延生出身琼戏世家,祖父系闽南班伶人师傅,清乾隆年代随班入琼。

     黄延生自幼随爷爷、父亲学演净脚戏。据传闻,他的嗓子浑厚洪亮,在野郊草台演出,往往三里之内能闻其声。有一年,在嘉积上演《包公审郭槐》,他饰演郭槐一角,观众在桥头村口仍闻其“冤枉啊!”三字,清晰入耳。他做功扎实,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相传,他演《十奏严嵩》剧中的严嵩时,观众席上,有一位外号叫“杀猪三”的年轻人误认为真有其人,义愤之下,跑上台将他揍了一顿……,此举成为梨园趣话。晚年的黄廷生受聘定安、临高、会同县出任土剧科班馆主教。清末民初培养出不少誉满琼州的后起之秀。


    “舅公郑家福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几岁就给人家放牛割草赚一餐番薯粥吃以谋生。高朗村离县城只有二里路,童年的他经常跑来县城,与众多穷人家的孩子一道,扒着教馆窗户,如痴如醉的看人教戏学戏。人穷志不穷,他暗暗发愿,立志当一名万人景仰的海南剧演员。一天学堂也没有进的舅公大器早成,一举成长为誉满琼崖的小生郑长和后,极大激励着企盼改变命运的农家孩子,本地喷泉式地涌现一大批以演艺为生的专业演员。”李高兰作家对笔者说。

      生在长于琼剧氛围浓郁的塔洋城,听着郑长和舅公的传奇故事长大,耳濡目染,李作家从小便怀有浓厚的琼剧文化情结,她对塔洋琼剧历史了解如掌,对塔洋籍琼剧名伶的故事如数家珍。

     “你知道中国著名烈士王器民吧?王器民烈士也是塔洋人。人们光知道王器民烈士是琼崖革命先驱,是琼崖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者。但王器民在琼剧发展史上做的里程碑性贡献却鲜为人知。五四运动后,琼崖革命先驱徐成章、王器民发出‘先改造土戏,再改造社会!’的口号。之后,王器民动员在琼崖诸土戏班中颇有影响力的老乡郑长和,加入他与徐成章创建的‘琼崖优伶界工会’‘琼崖土剧改良社’。徐成章、王器民、吴发风、郑长和共同发动、领导一场轰轰烈烈、席卷琼崖、被载入海南史册的将土剧改造为琼剧运动。可以说,郑长和是第一位坚定追随共产党的琼剧艺人”。


图:琼崖革命先驱、琼崖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烈士王器民唯一的一张遗照。
    塔洋城业余琼剧团与塔洋城八音队

    
      人世间,血脉需要赓续,文化也需要传承。做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海南文化的载体,琼剧在塔洋的传承,不只是体现在专业演员的辈出,还体现在民间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与浓郁的琼剧氛围,还体现在专业与业余演员的互相交融方面。

    李生积(1905—1956),塔洋古邑城城外人。艺兼多行,小生、文生、净角、杂脚。其与王梨花(著名琼剧旦角)组合“生积班”,为当年琼州驰名戏班之一。

     李生昌续弦老婆是著名妈旦。夫妇恩爱,共同把继女周玉兰培养为著名旦角、琼中琼剧团台柱。

    李生积的儿子李启溜,也是专业琼剧演员。

    李生昌是李生积胞兄,自购自学琼剧乐器(一人会玩几种乐器)。大约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挚爱琼剧的李生昌牵头创建塔洋城农民琼剧八音队。

     与当今海南乡镇的八音队是应办喜事的人家邀请而演奏而获取报酬不同,当年的塔洋城农民八音队一是业余自娱自乐,即在城里固定地方为居民义务演奏;二是给塔洋城业余琼剧团伴奏。

    1964年,塔洋城业余琼剧团与李生昌的琼剧八音队联手,不要政府一分钱,自筹资金,自掏腰包,所排练的大型现代琼剧《芦荡火种》(即后来的《沙家浜》)一上演便震撼全琼海县甚至全海南。琼海各公社还有松涛水库纷纷邀请前往演出。

      塔洋业余琼剧团,一直得专业演员李启溜的指导。

    前年,李高兰作家采访年近八旬的饰演沙奶奶王金莲时,老大姐乐呵呵道“那时,我们都是步行跟在运载戏服、道具的牛车后面应邀到各公社演出。没有一分钱报酬,演到深夜也没有一份夜宵吃。就是演出当晚,邀请的公社食堂‘做公道’给我们吃。也就是一人两个饭团,几块鸡鸭肉……辛苦是辛苦,但我们觉得很快乐。几十年来,我回到塔洋,与乡友们相聚,都很怀念那个快乐的、令人难忘的岁月”。  

    乡野的力量、塔洋琼剧文化的强大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我的记忆中,塔洋业余琼剧团有两个鼎盛时期。一是1963年至1966年文革开始。二是1978年海南省琼剧学校恢复招生之后的几年。那时,几乎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业余琼剧团。本地戏迷乐颠颠的跑东村跑西村,夜夜都有戏看。”李作家说。



     “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琼剧泰斗》走上琼剧舞台!”


    指着庄严肃穆的珍寨戏场旁边小巧精致的小戏台,一直协助笔者采访的塔洋镇文化站原站长黄诚说:“2022年2月11日,李高兰与孔宪章合作编剧的琼剧《南侨情》排练启动仪式就在这里举行。海南日报和海南电视台记者、琼海市所有媒体还有来自海口、来自琼海的其他媒体记者,情绪高涨地扛着摄像机鱼贯走进排练启动仪式会场……塔洋有史以来这么多记者涌来塔洋!”。





     李作家认为,琼剧的传承不仅仅是形式的传承,还要有内容的传承与创新,更应当用琼剧记录历史、铭记英雄。

     做事,需要热情;成事,则需要热血。

     为了家乡塔洋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李高兰可以克服困难、创作填补国家空白的剧本,可以不惜掏出个人养老积蓄,可以不辞劳苦奔走呼号,可以为了实现目标而饱尝人心险恶、人间冷暖。

     出自对家乡深沉的爱,多年来,塔洋一有大事、喜事,李高兰马上热情洋溢的鼓与呼。

   出自对家乡执着的爱,她不计个人得失甚至自掏腰包主持编著、出版两本大型塔洋历史文献。

    出自对家乡琼剧文化的热爱,他一一采访健在的塔洋藉琼剧名伶、撰写报告文学,一一收于塔洋历史文献。


图:李高兰作家编著的第一部大型塔洋地方文献。

图:李高兰作家编著的第二部大型塔洋地方文献。

图:李高兰作家正在撰写的纪实书籍。

    李秀春、林日健与胡钰南创办的琼剧学园,一直得到李高兰作家的密切关注与热情支持。她为琼剧学园的每一个进步、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鼓与呼。虽然在海口、深圳生活,但她主动开车回到故乡,义务一一采访琼剧学园的创建者、辅助者、荣获中国戏曲小梅花奖的小演员等,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报告文学。此外,她还创作赞美学园、塔洋琼剧协会的歌曲。她撰写的报告文学、新闻报道、创作的歌曲,在互联网上发表,广为传播。


图:李高兰与塔洋琼剧学园创园者、坚定支持者合影留念。

图:李高兰作家采访勇夺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的三位小学员留念。
     3200名勇赴国难、为国捐躯的南侨机工,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悲壮的群体,其中占四分之一是海南籍南侨机工,这是海南的光荣与骄傲,然而,七十年过去,没有人用任何一种文艺方式纪念这八百多名英雄的琼籍南侨机工、弘扬、传承南侨精神……李高兰为此既打抱不平,又焦虑不安。

     怀着強烈的社会责任心与家乡荣誉感,她以“暮年老牛不怕难”的精神,挖掘既是抗战英雄又是抗美援朝英雄的塔洋籍人士王云峰的生动事迹,勇闯琼剧剧本创作领域,用十年时间,成功创作《南侨情》。        




    琼剧《南侨情》2022年7月6日在塔洋镇首演,社会反应強烈,得到中央宣传部强国学习平台与海南日报“琼剧《南侨情》乃国内首部歌颂南侨机工的戏剧”的首肯。
      应第九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筹委会的热情邀请,琼剧巜南侨情》剧组于南洋文化节开幕的第一天即2023年4月6日,为来自三十多个国家三百多嘉宾演出。

     演出很成功,在华侨中反应强烈,文昌融媒中心网上网下刊发《现代琼剧《南侨情》精彩上演,促进文昌与琼籍华人华侨交流》一文。



    从小听着长和舅公的传奇故事长大,李高兰十分敬仰长和舅公的人品、戏艺与艺德,然而,家乡海南有大剧团、小戏班,有省级国有剧团,市县级国有剧团,有众多民营剧团,有古装剧,有时装剧……戏年年演、月月演、天天演,就是没有看到把对琼剧生存、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琼剧界公认的“琼剧泰斗郑长和”搬上琼剧舞台,于是,她再次勇闯琼剧创作领域、独自创作琼剧《琼剧泰斗》剧本。  

     “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琼剧泰斗》走上琼剧舞台”己是73周岁的李作家对笔者说。

  

      培养琼剧新人的塔洋琼剧学园
     
     足球很轻,也很重,需要大笔资金的杠杆来撬动,并不富裕的琼中县鼓足勇气干起了足球,从女足苗子的培训抓起。

    琼剧更需要积淀与培育,嘉积镇、塔洋镇琼剧苗子的培养最初也是由民间力量来推动的。

    琼海泮水人陈天民多才多艺,年轻时代在外县琼剧团演过琼剧小生,是妥妥的琼剧“瘾君子”。看到琼剧后继无人,本世纪初,他与从湖南大学退休的教师王昱(也是琼剧瘾君子)一起,在自己位于嘉积镇画室中创办免收学费的“少儿琼剧培训班”。陈天民除自己教戏外,还自费聘请琼海剧团退休演员于每周六或周日对招收的学员进行琼剧培训。

    此事惊动、感动了对琼剧文化颇有研究的琼海市个体协会主席、泰和酒店老板郭远杰。在陈天民办班经济拮据之时,郭远杰经理把学戏的少年接到泰和酒店,接手培训琼剧幼苗,命名为“泰和琼剧少年培训中心”。郭远杰还吸收陈天民为泰和酒店员工,按月发工资,让他全力投入办班培训琼剧少年事宜。

     由于泰和酒店的投入,这个少年琼剧培训中心,一时办得风生水起。那年,陈天民带琼剧小演员林小圆、魏坤、吴轩颖,到南京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赛”,竟捧回三个“小梅花金奖”。

     “琼剧迷”与“琼剧迷”相遇,必定碰撞出火花。超级“琼剧迷”、文昌人林日健参加海南省乡土文化研究会(任常务理事)。他来到嘉积,负责海南民间琼剧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同为琼剧瘾君子,林日健与陈天民、王昱老师成为知音。  

    同是琼剧迷,林日健与塔洋“老市茶店”老板李秀春有相见恨晚之感。   

     世事难料,年过古稀的陈天民老师患了重症粮尿病。身体实难支撑把“少年琼剧培训中心”继续办下去。

    得知此情况,林日健向李秀春建议“接力在塔洋镇办一个少儿琼剧班。至于办班经验和教师资源方面,我可以提供帮助”。 

     李秀春家世有琼剧渊源,其叔公李生积、叔婆、堂叔、堂姑都是琼剧名伶,其父亲与两个叔叔都是琼剧迷。童年时代,祖父李生昌对琼剧的挚爱、为塔洋城琼剧八音队的义务奉献,对李秀春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举棋不定之时,得知李高兰作家回娘家探亲,李秀春对林日健说,高兰姐有见识、德高望重,咱们听听她对此事的意见。    

      于是,俩人一起上李高兰作家娘家。李秀春把拟创办塔洋琼剧学园的想法和盘托出。李高兰作家一听,连赞,培养琼剧后人、传承琼剧文化,方向正确,好想法!好创意!但自掏资金,民间创办,面临的困难会很多,你们得有思想准备。

     半个月后,李秀春给林日健打电话,说,在塔洋找到一位琼剧热心人即胡珏南女士。    

      很快,三人在创建“塔洋镇琼剧学园”上达成共识。       

      李秀春与胡钰南,文化根基浅薄,既没有语言也没有文字表达能力,又不懂电脑技求,在市、省里也没有人脉,但他俩一个乃茶店老板,一个乃幼儿园老板,拥有资金实力。分工合作,李、胡负责负责前期经费、生源的招生及场地的落实。而制定建园方略、编写教学大纲与教材、与镇府领导、与省、市有关部门联络沟道、摄影摄像、编印宣传材料……一切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全由林日健负责。

    经一个来月紧张准备,请来曾当过琼剧演员的冯辉任教。11月初,“塔洋陈华琼剧学园”正式开园招生。

     一直密切关注塔洋琼剧学园诞生与发展的李高兰作家说“旁观者清。塔洋琼剧学园顺利走上轨道具有较强的机遇性。陈、王老师的少儿琼剧培训中心停办后,塔洋琼剧学园成为全省唯一一所少儿琼剧培训学园。陈天民老师拥有舞台经验,自己教戏、授戏,而王昱老师一辈子当大学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园沿袭的是陈王俩老师摸索几年的成熟的培训经验。此外,陈天民老师从少儿琼剧培训中心转来的12名学员己掌握唱念做打基本功,对琼剧学园新招生的学员起着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

     报名进园学戏的小儿三十多名,不仅有塔洋本地学生,还有博鳌、阳江等远镇学生。

    每到周末,围观孩子们学戏的民众,将学园门口围得密不透风,成为塔洋镇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学园正常运转后,他们与塔洋镇文化站站长黄诚、镇长秦蕾沟通,取得文化站与镇长的理解与实质性的支持。

      为了感谢镇政府领导的支持,也为了让学员锻炼表演胆识,该学园积极配合塔洋镇委、镇政府举行的节庆活动。 如2015年6月27日, 学园配合塔洋镇政府,承办了庆“七一党似太阳照我心”文艺晚会。10月30日, 学园参加镇政府发起的“幸福家庭”巡回演出活动在塔洋鱼龙村委会演出。

     戏台上,小学员们一举手一投足,一个水袖,一个眼神,一句念白,一段唱腔,一笑一颦,一板一眼……虽然稚嫩,但非常认真,博得阵阵掌声,彰显琼剧特别是少儿琼剧的魅力。

     2016年,海南省举办“琼剧经典唱段少年组大赛”。胡钰南带领20名学员,先是在琼海参加初赛,选出12人,然后代表琼海市赴海口参加省决赛。最后囊括了一、二、三名奖。

     “塔洋琼剧学园的成功,除了三位创园者的付出、镇文化站、镇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外,还与海南省剧协、黄庆萍、陈素珍、李桂琴、符传杰、陈振安、张拨山、伍桂梅等琼剧艺术家等的热情扶持分不开。如黄庆萍老师不但严格训练该学园被选拨参加第22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赛”的陈春霞、王茜,力求做到“一言一唱、一招一式”达到高标准,而且一路陪伴这两位学员赴浙江参赛,捧回两朵“小梅花奖”。被选拨参加第23届全国少年戏曲梅花奖的王元诩,赛前,也是得到符传杰的指导,一举夺得小梅花奖”李高兰作家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2018年、2019年、2021年,该学园培训的陈春霞、王茜、王元诩、李萍萍、王师蕊等5位学员,通过层层选拔,代表海南省赴浙江、上海等地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连续斩获第二十二届、二十三届、二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四项“金花奖”、一项“银花奖”。

     一个小镇,涌现出五朵全国戏曲小梅花,在全国戏曲界、海南琼剧界,绝无仅有,“塔洋陈华琼剧学园”声名大振。

     2019年和2020年,该学园参加海南省大致坡琼剧文化节比赛,均获第一名。

     建园以来,该园学员连续三年被邀请参加海南省春晚表演。该园学员,还被邀请到博鳌亚洲论坛,为国际政要、外宾表演琼剧节目,获高度评价。

     建园以来,该学园为海南省艺术学校输送优秀学员12人。这些学员,毕业后有的在省琼剧院工作,有的到省内民营剧团担任主角,有的考进中国戏曲学院与海南师范学院深造。

      翻阅刚刚问世的李高兰作家编著的《地杰人灵一一塔洋百名人物录》一书,一一拜读李作家采写的十位塔洋琼剧学园培养、正在茁壮成长为琼剧后起之秀的报告文学,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一、都是受琼剧迷的爷爷奶奶的影响而热爱上琼剧。二、都是很能吃苦经受艰苦培训考验的孩子。

     蕴含强大生命力的小树苗可以在乡野粗励力量下柔弱生长,但要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充足的阳光雨露。

      正如琼中女足不但塔养了一支強劲的女足后备力量而且让一群贫穷山区的女孩子改变一生命远一样,塔洋琼剧学园不但培养了一批琼剧后起之秀而且让一群有志向能吃苦的农家孩子改变一生命运。
      (全文完)
  
  • 高岚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3/7/26 15:07:13
  • 来自:广东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谢谢陈忠明老总的一再打赏鼓励!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雷迅
  • 发表于:2023/7/26 22:33:42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 高岚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3/7/28 15:21:18
  • 来自:广东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琼剧的乡镇力量……》一文,正本清源,还原历史,澄清几个事实:
一、陈天民、王昱老师创办的“少年琼剧培训班”是海南省首创的“少年琼剧培训”机构。
  二、塔洋陈华琼剧学园培养的学员勇夺中国少年戏剧小梅花奖,并非填补海南省空白,更非填补琼海市空白。在此之前,陈天民、王昱老师创办的“少儿琼剧培训班”培养的学员己夺得三朵小梅花奖。
三、创建塔洋琼剧学园并不是李秀春更不是胡钰南自发性创建,而是在林日健的劝说下接力陈天民、王昱老师的培训班而办的。
四、塔洋陈华琼剧学园的成功,借助的是“泰和少儿琼剧培训中心”成功的培训经验。
五、塔洋琼剧学园是李秀春、林日健、胡钰南共同创办的。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土豆演
  • 发表于:2023/7/29 16:30:24
  • 来自:海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看琼剧了,记得小时候经常会跟爷爷奶奶们去看,现在长大了基本不看了,咱们海南的传统文化可不能忘记了呀!
  • 琼海陈氏房产
  • 发表于:2023/7/30 14:16:29
  • 来自:海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高岚老师撰写报道《琼剧的乡镇力量……》一文,图文写的很好,人们也特爱看,也初步了解"正本清原、还原历史,澄清事实的真相真好。
你最后也肯定了琼海塔洋琼剧学园是李秀春、林日健、胡钰南共同创办的。很好!希望琼海塔洋琼剧学园的未来更辉煌。
琼海陈氏房产
  • 高岚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3/7/31 11:03:19
  • 来自:广东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谢谢陈总对塔洋琼剧文化的关心与热情鼓励!
  我正在撰写《倾情倾财、在简陋的画室里培养出三朵“中国少年戏曲小梅花”一一万泉河畔接力棒式培养琼剧苗子纪实》一文,定稿后上发。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高岚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3/8/1 8:12:49
  • 来自:广东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年,陈天民带琼剧小演员林小圆、魏坤、吴轩颖,到南京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赛”,竟捧回三个“小梅花金奖”。”一一事实上,是海南文化艺术学校教师、国家一级演员刘秀蓉与家长陪伴孩子参加全国比赛。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琼海陈氏房产
  • 发表于:2023/8/3 7:04:06
  • 来自:海南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琼剧能健康地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这是社会爱心人士以及你我他(她)的共同努力结出的硕果,真好,点赞赞赞!
  • 高岚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3/8/4 17:49:43
  • 来自:广东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陈天民老师培养的获小梅花奖的三个孩子中,虽然魏坤9岁便夺魁,但她成年后年后身高只有一米五几,大学学的是音乐系。
     三个孩子中,吴颖轩身高167,长相俊俏,又能吃苦。如今读的是艺术学院表演系,演旦角可谓前途无量。
     我对吴颖轩说“我现在在深圳。如在海南,趁假期会肯定会对你做一次专访。
     “”谢谢老师!您采访是我的荣幸, 我特别开心 。以后会有机会的!”
    “是的。期待今年寒假见面!”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高岚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3/8/18 5:42:50
  • 来自:广东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2022年7月6日,一直致力南洋文化研究的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日报》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蔡葩于百忙之中抽空到塔洋镇观看琼剧巜南侨情》首演后,在微信朋友圈里发文“在塔洋观看李高兰老师编剧的琼剧《南侨情》,剧情曲折感人,本土演员表演功力深厚,见识到文化老镇琼海塔洋丰厚的琼剧底蕴和独特的侨乡情”。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高岚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3/8/27 17:52:54
  • 来自:广东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化部科技司原副司长、琼剧《宋庆龄》编剧、被誉为“中国戏剧大师”的吴开英老师是这样评价塔洋琼剧文化与琼剧泰斗郑长和。
     “塔洋涌现出来的琼剧名家,不但是塔洋、琼海人的骄傲,也海南人的骄傲,杰出代表郑长和更是海南文艺界一面光辉的旗帜。
    自民国时期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艺术家将京剧艺术带到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家之后,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我国的京剧艺术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的‘符号’,梅兰芳也作为京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人物而受到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敬。
     自民国时期以陈成桂、郑长和为代表的琼剧艺人数次联手将琼剧带到东南亚各国之后,琼剧就成了海南文化的象征并在南洋琼侨中代代相传。
      陈成桂是郑的伯乐,陈后来不幸英年早逝,郑长和继承陈成桂的遗志,继续带领艺人在南洋献艺,成为在东南亚各国琼侨中传播琼剧的主要代表人物。
     郑长和文武兼擅,技艺超群,唱功卓绝,独创郑派,被誉为小生(生角)大王。遗憾的是海南文艺界对郑长和宣传不够,致使人们对其事迹了解不多”。
     非常感谢吴开英老师对塔洋琼剧文化与琼剧名家的中肯的评价。同时,对于海南文化界对琼剧泰斗郑长和宣传不够,本人很有同感。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