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两次获全国影评征文大奖

  • 南山浪人
楼主回复
  • 阅读:118
  • 回复:0
  • 发表于:2023/9/27 22:56:21
  • 来自:广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两次获全国影视评论赛大奖文章

2022-7-4 15:06 · 来自广东

史 与 诗 的 完 美 结 合

——评电影《开国大典》的结尾艺术

陈君积

《开国大典》以其题材恢宏、气势磅礴,结构独特,凝练精深,以及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的领袖形象而获美誉。影片的结尾也颇具特色:它运用叠印的方法,把节日之夜绚丽多彩的礼花与共和国创建者们英勇拼搏的场面编织在一起,既呼应了影片的内容,概括了那场受委屈了的伟大斗争,又展示着光辉灿烂的壮丽前景。催人回味,引人遐思,激人奋进,产生了戏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这是气壮山河的史实与激动人心的诗情的完美结合。

古人论诗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就是说,诗文的结尾要结得“响亮”,“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我想,影片的结尾,也应讲究韵味,多给观众留下回味的余地。可惜这样的好影片并不多见,因此,影院里常出现戏未完而观众早已拍屁股“拜拜”的场面,使影片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此类平庸影片的结尾不是太直露,观众早已猜到,就是太平淡寡味,无啥可“咀嚼”的东西。而影片《开国大典》结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摈弃过去同类题材影片的一般化结尾方法,在平淡中求新、求深。按理说,作为历史题材的影片,为了表现解放的喜悦,节日的喜庆,为了表达人们对于共和国创建者们的感激之情,影片采用“人山人海高举鲜花热烈欢呼”以及高歌狂舞的场面,本来无可厚非。但总觉得过于肤浅,缺少力度与深度,缺少能拨动人们心弦,令人回味的东西。而《开国大典》却独辟蹊径,选取深受群众喜爱的、重大节日时放烟花的热烈而多姿多彩的场面,再叠印以共和国创建者们艰苦卓绝的拼搏镜头,这就把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把战士英勇顽强的斗争和人民的翻身解放沟通起来,甚至把今天和明天也沟通起来了。使观众在欣赏节日的艳丽礼花时,想得更多些,想得更深些、更远些。这个结尾的确棋高一着,它确如一口被撞响的巨种,钟声已歇,而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是的,《开国大典》的结尾,留给观众驰骋的领地的确十分宽广,有今天、明天、未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还有多姿多彩的遐思奇想。

《开国大典》结尾的艺术魅力来源于编导者严肃的历史感和崇高的责任感,以及“创新”的艺术追求。编导者被历史上的这场伟大的斗争所激动,为时代的进步所鼓舞,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憧憬,并强烈地追求独特的艺术表现。因此,他们把深邃的思想融化在奇丽动人而又含蓄丰富的电影画面上。这说明,一部好的影片的精彩结尾不是忽发奇想,唾手可得的。它是编导者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的结晶。

让我们去深味这史与诗的完美结合吧,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礼花与勇士们拼搏的场面交互辉映的画面吧!

(附:获全国群众影评征文证书文字。

证书

陈君积 同志

你的作品《史与诗的完美结合》在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总举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协办的首届中国电影节全国群众影

评征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特发此证

首届中国电影节

全国群众影评 征文比赛评奖委员会 【盖章】

1989年12月北京 )

2. 浓 墨 重 彩 写 真 情

——谈《周恩来》中周恩来形象塑造的特色
陈君积
历史巨片在全国放映后,激起了巨大反响,使人们再一次体验了对总理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人们赞誉影片是“史诗性”的作品这是十分恰切的。“史”者真也;“诗”者,情也。影片的编导者正是在“真情”上下功夫,以充满激情的“笔墨”,生动感人地去再现作为历史巨人的周恩来在那段历史时期里真实、丰富的情感世界,使一位既是那样崇高,又是那样可近可亲的总理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生活在人们眼前,刻在人们心中,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历史影片的制作,易见事不见人,见人难见情,见情难见真。当前某些历史片遭到人们非议,多是在这方面栽跟头。《周恩来》的成功,恰与那些平庸之作相反。它写事,却淡化那个“是非颠倒”年代的故事,集中“笔墨”去刻画生活在这些事件中总理的形象,着重去表现他作为时代典型的人格魅力;它写人,不是从逻辑上去演绎人物性格,让人物机械地去说去做,而是着力去表现其催人泪下的满腔真情。这是深谙艺术规律,很有艺术见地的做法。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艺术就是感情”(罗丹),所以,《周恩来》的编导者们,才如此动情地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倾全力去再现周恩来这一典型形象的浓情厚意,并以此去感动观众。

《周恩来》在“写”情方面是很有特色的。首先,它多侧面地去“抒写”周恩来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祖国情、领袖情、同志情、亲人情、夫妻情、故人情,使活动在不同侧面中的周恩来的一言一行都漾着浓情,使周恩来的情感世界表现得那么广阔、那么恢宏、那么多姿多彩,令人有“洒向人间都是情”之感。其次,影片中这些情感的表现,又是多层次的:对孙维世的被迫害致死,对“红卫兵”、“造反派”的无理取闹,破坏生产,是“拍案”式的;对林彪的叛逃,是忧愤而又坚决、果断的;对贺龙之死,是内疚的、惋惜、愤慨、沉痛的;对毛泽东是谊长情深的;对灾区人民是无限同情关怀的;对亲侄女是语重心长的……如果把总理的情感誉为浩浩长江,那么,影片正是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它的激荡扬波的一面,又表现了它脉脉长流粼粼波光的又一面,让观众跟着镜头的推移,全面、深刻地认识既是伟人,又是凡人的周恩来感情世界的丰富性,赋予周恩来的情感以鲜明突出的时代特征,给人以厚重、坚实的感觉。再次,影片十分重视以情“写”情,进行情感的渲染烘托:邢台灾区人民以及延安人民眼中的泪花,贺龙追悼会内外的哭和泪,总理女服务员们止不住的恸哭,邓颖超无声沉痛的吻,特别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挥泪场面,一步步把感情的波涛推向顶峰。影片用不同层次的人的“情”去烘托总理的“情”,实乃一箭双雕,既精炼含蓄又余味深长。还有,影片在表现周恩来的感情时,十分重视可感性、真实性。“情贵真”,感情的流露是有物质的基础的,是特定环境的产物。编导者十分重视“写”好这种特定环境,使感情的流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例如,参加贺龙追悼会时,一声“我对不起你呀”,一双饱含泪水的眼睛,脸上抽搐的肌肉,接连七次的鞠躬,情的表现多么细腻,多么真切。又如长沙之行,总理刚在毛泽东身旁坐下就问:“主席身体怎样?”当听到毛泽东说“腿不行罗”时,总理立即弯腰挽起主席裤腿,摁一摁,看有没有浮肿,一切做得那么自然可信,那么富有人味。“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影片正是通过一系列富于典型意义的,可感可信的“景语”,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形象塑造得那么感人,那么令人相信。周恩来是广大群众十分熟悉的领袖人物,影片塑造的周恩来形象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正是有力地证明了影片的巨大成功。

《周恩来》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若干生活片段的组合,但却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这与它能以浓墨重彩去“写”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很值得拍历史片的编导者深思的。

(刊于《献礼影片评论集》,获省影评征文一等奖,全国影评征文二等奖。

附《证书》文字:

陈君积同志 :你的作品《浓墨重彩写真情》在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文汇电影时报总举办的庆祝建党70周年献礼影片全国群众影评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特发此证。全国群众影评征文比赛评奖委员会 1992年3月 北京(印章)
来自手机版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