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山深闻鹧鸪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3409
  • 回复:10
  • 发表于:2024/3/16 14:28:46
  • 来自:北京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山深闻鹧鸪

◇张运燕

在上海,即使拥有舒坦的住房,休闲的生活,但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有时还有些许苦涩。

昨晚幼儿园的小外孙读宋词邓剡的《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瘦妻弱子赢牸驮,天长地阔多网罗。南音渐少北音多,肉飞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外公,宋词说的是怎回事呀,我一点都不明白?”对的,不明白就好了!“外公给你说,鹧鸪是一种鸟类,它的叫声似是“行不得也哥哥”,人们觉得这种鹧鸪啼叫声好难听,同时也表达亲人对离别的伤感惆怅,就像外公外婆回海南后,你想外公外婆时候的那种感情!”“外公,您讲那么多,不就是想念我们了吗?”对的!昨晚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鹧鸪鸟的啼叫声,不知怎的在家乡时一点感觉都没有,可来到上海它就成了我追忆的故事……

早晨起来,站在烟雨濛濛的窗前,突然想起,好久没有听到鹧鸪的鸣叫声了。多久了,那时我还是一个顽皮的农家孩儿,在青草离离的山坡上放牛,那是一段贫寒而充满童趣的时光。我们一群小伙伴在一起玩着各种游戏,一起上树掏鸟窝,下水摸鱼儿,其乐无穷。最难忘的是在冬天,也是这样冷雨萧疏的时节,小伙伴一起抓鹧鸪鸟的往事。

那时候,我们几乎成了鹧鸪鸟的天敌,抓鹧鸪有两种很灵验的办法。一种是追赶,围堵。在冬天,也许是鹧鸪受冻的缘故吧,它们大都飞的不远,当它被追赶到再也飞不起来的时候,我们便将鹧鸪藏身的小荆丛围起来,最后,便束手就擒了。还有一种,就是设置圈套,让它们自投罗网。木棍上装了一个套,可以弹起来的,下面撒些谷粒,这种办法也很少落空。

古书上有记载,鹧鸪飞数逐月,如正月,一飞而止于窠中,不复起矣;十二月十二起,最难采,南人设网取之。看来,抓鹧鸪鸟是人们很早就有的猎杀活动,而且,其方法也几乎是泥古而不化。据说,鹧鸪鸟的美味在雉鸡之上,是野味上品。所以,等抓到鹧鸪,小伙伴便当场生起火来,木柴烤地瓜或者野山薯,木炭烤鹧鸪,往往成了我们免费的美味午餐,现在想起来都让人觉得嘴馋。让我最高兴的是生产队里抜花生,那时的花生地里全是鹧鸪鸟的天堂,花生米是鹧鸪鸟的主食,同时花生地里各种昆虫和蟋蟀也很富足,对鹧鸪鸟而言花生地就是它富饶的地方,除了安营扎寨还打窝下蛋卵仔,鸟蛋多时都是用小草帽装。人们在抜花生时大多受惊先飞,有些飞不起来的就躲在花生丛中被擒抓,窝里的鸟仔我们抓回来关在笼子里喂养。方法很简单,每天抓昆虫蟋蟀喂食就可以了,但小鹧鸪很精灵,你要冲洗笼子时就很容易飞走。小时候养的鹧鸪鸟都是这样飞走的。还记得八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出来工作后,还和友人拿着猎枪带着猎狗打鹧鸪鸟,到野外花生地猎狗狂叫,鹧鸪鸟受惊吓冲天而飞,猎枪对空一放,一枪散弹打下十只八只鹧鸪鸟,滿地蹦跳,血淋淋的惨不忍睹,一只只蛮有鲜活生灵的鸟儿就这样没了。从此以后也再不和友人去打猎了。

不过,如果现在真的有炭烧鹧鸪,置于眼前,我却未必吃得下去。原因是前不久,我回乡下时,特地到当年的放牛坡上走一走。正是黄昏时刻,如果是当年,就会听到远近的鹧鸪声此起彼伏,随着晚风吹送过来。可是,现在的山坡上,是如此沉寂。那鹧鸪声声悠扬,伴随着牛羊下坡的蹄声,再也听不到了。我这才感觉到,故乡的黄昏,因为没有了鹧鸪,而变得如此冷落凄然。

于是,我的心里不禁产生出内疚之意,对于鹧鸪,甚至对于故里。似乎是我童年的无知,造成了今日鹧鸪的绝迹。但转念又想,其实未必,因为鹧鸪本身就是一种苦鸟,它今日的境况,也许是宿命里早已定好了的。确实,自古以来,鹧鸪在人们的眼里,总是和游子断肠、羁旅愁怀联系在一起,尤其是鹧鸪的鸣声,最惹人伤感,就连叫话也拟人为音:“行不得也哥哥”叫个不停。

在我少年的印象里,鹧鸪的鸣叫声,是如此悠扬悦耳,甚至有为之亢奋的功效。须不知,在它的内心,是那样的凄楚悲凉。唐朝诗人郑谷,本没有什么名气,却因为一首咏鹧鸪诗而出名,被誉为郑鹧鸪。诗曰: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在那潇潇暮雨之下,荒江、野庙更着以黄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而在这其中,鹧鸪之声,离人之恨,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因此,古今吟鹧鸪佳篇,当属此郑鹧鸪诗也。而张籍的鹧鸪篇,却呈现淡淡的景,缓缓的情,隐隐的翅影。其诗曰,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当然,正如梁启超所说,鹧鸪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鹧鸪不该只是寄托那些幽怨缠绵的情思,在我看来,它更适合表现壮士的孤愤和悲美。因此,鹧鸪的凄厉,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那里,成了山河梦碎,壮志未酬的心照。词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还有因目睹鹧鸪的孤影,而联想到故国的遗恨悠悠的。李白的怀古诗《越中览古》曰,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在这里,鹧鸪和乌衣巷里的堂前燕,都是遗世之物,满带旧时尘烟。而刘禹锡有诗曰,谪居愁寂似幽栖,百草当门茅舍低;夜猎将军忽相访,鹧鸪惊起绕篱啼。在其中,鹧鸪则是和门庭冷落的将军命运相仿佛了。

正是受到古代骚人墨客不断的濡染,鹧鸪的形象,也就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苦鸟,以至只要听到鹧鸪声,都会让人产生不祥之感,或者作悲凉的联想。那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我在内洞山区徒步寻找琼涯纵队根据地遗址。其时正是深秋,山中红叶飘零,溪水低回不语。那是旅人思归的季节。当我正坐在溪边歇息,忽然,几声悠悠的鹧鸪声,从山林深处传来,让我的伤情顿时难以自抑。

我想,也许鹧鸪也在思归吧。因为《禽经》上说,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鹧鸪是一种留鸟,一般不迁徙,要迁,也要往南飞,而不向北望。那时,我正在为了到底是回到南方的家,还是向北漂的选择。这深山鹧鸪的叫声,这一声声行不得呀哥哥,让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我坚定地对自己说,我要归去,我要归去。

如今,在故乡的热土上,我仍然不时期待着听到鹧鸪声,因为人的一生都是在路上,在我的内心,不时都有一种声音在心头回响,不如归去。我觉得,那就是鹧鸪的鸣声,催着我回归生命的原乡。其实,鹧鸪也不全是代表着感伤悲怀。曾听家乡老者说,冬天里,只要听到鹧鸪声,春天就不会远了。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李商隐笔下的,木棉花暖鹧鸪飞的景象吧。


2022年7月23日大暑

简单生活
  
  • 天涯我在
  • 发表于:2024/3/16 14:46:20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苏炳卫,(勝哥)
  • 发表于:2024/3/16 16:41:54
  • 来自:香港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真做山龟如金龟
  
  • 喜上眉梢
  • 发表于:2024/3/16 17:10:45
  • 来自:海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很好,看后不由勾起童年的回忆。
  
  • 运燕
  • 发表于:2024/3/16 19:41:51
  • 来自:海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答海南的读者:我知道鹧鸪鸟叫是:“嘉积嘉罢”。而写稿时是应宋词上的文字叫法。
回答宁夏读声:你的回答也知大西北有鹧鸪鸟,但你们叫呱呱鸡。
回答大东北的读者:海南的野鹧鸪是有的,但数量也较少了,不过喂养的也多了起来。
谢谢你香港的读者,在香港拍来一对恩爱的鹧鸪鸟在市区觅食。我以力
  • 运燕
  • 发表于:2024/3/16 19:42:43
  • 来自:海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以为鹧鸪鸟有各自的领地呢。
  • 洪春英
  • 发表于:2024/3/16 22:13:23
  • 来自:海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山深闻鹧鸪》散文,仅是一种笨鸟,但写得活灵活现,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正是由于作者引古搏今,利用充分的唐诗宋词恰如其分的描写,才引人入胜。我生长在琼海市的东平山区,儿时最能听到的是鹧鸪鸟“嘉积嘉罢"的叫呜声。读了此文,回味无穷。阅读此文,滿脑子都是儿时的回忆。读起来赏心悦目,舒服!!!
  • xiaohong
  • 发表于:2024/3/17 19:50:02
  • 来自:海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 丁苓马
  • 发表于:2024/3/17 22:03:34
  • 来自:海南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作者能把鹧鸪鸟表述得有声有色,语言与大自然相结合,好文采!
  • 运燕
  • 发表于:2024/3/19 9:24:16
  • 来自:海南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山深闻鹧鸪》,虽然发表了,但留下不少的遗憾。前两天回乡下。和发小喝着小酒,他们说我写的文章不踏实。没把他们围捕捉鹧鸪鸟的过程写清楚。
我的领导,中国金融作协副主席要求就更高了,写成小说都可以。但事点是要把童真音趣事情写出来。
是啊,还真的把文章写得欠缺的太多了。待我久闻鹧鸪声声时再写吧。
  • 运燕
  • 发表于:2024/3/19 14:49:52
  • 来自:海南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有位诗友说:《山深闻鹧鸪》,引来古诗很成功,张老师读书真不少,抒情极至,佩服佩服!”
      说实在的,有时候远离家乡了以后,这种感觉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满满的都是儿时的故事,想起来也回味无穷。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